“我叫齊柏林
我跟台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
25年、2,500小時的飛行,數十萬張底片與數位影像,加上無可救藥的浪漫以及無與倫比的堅毅,讓齊柏林成為台灣的翅膀、世界的眼睛!
2013年齊柏林執導拍攝的第一支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撼動全台,打開了人們未知的眼界,喚起了國土保育的作為。2017年的初夏,齊柏林再次背負使命,憑藉著對土地的眷戀、對理想的執著,這次他要用跨國視界,讓《看見台灣II》建立起台灣與世界的鏈結!
然而,卻在開鏡記者會後兩天,於花蓮勘景時發生意外,帶走了台灣空拍大師,以及他未酬的壯志。世上只有一位齊柏林,我們失去了那個唯一,悲傷不捨道不盡,但我們更惦記的是,他未竟的心願。
拾起齊導演遺落在長虹橋旁的夢想,我們成立了「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接棒傳承、延續志業,希望讓齊柏林的精神在台灣生根、奮起!
只有一位齊柏林,或者,每個人都可以是齊柏林。
從今以後,讓「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為齊柏林的眼睛,繼續照看家園,讓信念影響這世界,讓你我成為台灣一生一世的守護者,期待你的加入與支持,將讓齊導演一生堅持的夢想,繼續展翅飛翔!
基金會將齊柏林導演留下的大批空拍影像進行數位典藏,永久保存台灣地景地貌的變化歷程及珍貴的文化資產,同時透過「齊柏林空間」的策展倡議,持續傳揚友善土地、永續環境的真諦。
基金會以齊柏林導演的影像為媒介,結合相關主題,規劃設計各種教材教案、講座活動,持續深耕於台灣土地、環境與教育理念的推廣,讓土地與環境資源生生不息,創造下個世代的幸福基礎。
基金會立志成為聚集和培育更多台灣影像紀錄者的平台,一起藉由影像凝聚「珍愛土地、關懷環境」的行動力量,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為台灣尋找下一個齊柏林、更多齊柏林們。
基金會肩負起齊柏林記錄台灣環境的志業,繼續以影像將台灣之美推向全世界,同時也擴大土地與環境關懷的視野,努力成為台灣與世界對接的環境保護與教育平台。
如果把時間拉遠到未來30年、50年,甚至100年後,我們的孩子,看著這塊我們深愛的土地,會很驕傲的說,因為有不同世代的人接續耕耘,台灣的美麗,才能在守護家園的信念上,永續傳承。
他們會說,百年前,齊柏林導演以守護環境為志業,用數十載光陰和生命熱情,為我們記錄台灣的美麗與哀愁,為我們喚起環境保護的行動與堅持;百年來,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和大家接棒前進,只希望讓這塊土地,變得更美、更好。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之成立,是齊柏林精神與理念的浴火重生,我們傳承「為台灣土地請命、為台灣環境發聲」的使命,號召更多人、牽起更多雙手,共同在「看見美麗台灣」這條軸線上,用影像,創造改變環境的力量。
地球只有一個,台灣是我們幸福家園的所在。基金會在「看見台灣,守護家園」道路上,需要大家攜手鼓勵與扶持;期待能匯集更多行動的力量,我們,一起寫,百年歷史。
東京奧運轉播時,看到鞍馬王子李智凱,雖曾多次在比賽時,摔下來;但是他從不氣餒,重上鞍馬,繼續苦練,終於獲得奧運銀牌,為國家及自己,寫下人生最榮耀的一刻。我看著頒獎的實況轉播,開心的在電視前鼓掌,眼淚也忍不住在眼眶打轉。
2017年,齊柏林在直升機上空拍工作時,摔下來;但是他沒有機會重上他的人生鞍馬,留下錯愕悲傷的我們。在擦乾眼淚後,決心用齊導「看見台灣、守護家園」的理念,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以他大夢無敵的堅持,重上鞍馬,用雙手,翻滾出台灣環境永續的未來。
這些年來,我們的一雙手,連結成十幾雙手,最後翻滾成八千多雙熱情有力的手,籌建了「齊柏林空間」;我們從零開始摸索,執行基金會的核心計畫—數位典藏,猶如一場沒有掌聲的馬拉松,一步一步為齊柏林遺留下來大量的珍貴影像建立資料庫、賦予更多應用的可能;更在這些影像的基礎上,發展教材教案,扎根環境教育,為下個世代散播守護環境的種子。
這些年來,我擔任基金會執行長,我們在陌生的道路上,走的跌跌撞撞,一個燈,一片牆,一個空間,一個志工,一切探索,從無到有。若沒有各界的陪伴支持、點滴捐輸,基金會無法勇敢前進。如今,我們在淡水生根、在核心計畫中扎穩馬步,是時候邁出新的一步:為台灣培育更多記錄環境的齊柏林們,並號召紀錄片導演一起繼續看見台灣,永續紀錄下去!
邁向未來,我們戰戰兢兢規劃好每一個計畫藍圖,照著經緯度走;我們除了傳承齊柏林「看見台灣,守護家園」的理念,更緊緊的握住每一雙支持環保永續的手,一起用愛翻滾出力量,守護台灣這片土地,讓夢想開花,美麗久久。
請與我們一起,在齊柏林用一雙眼睛看見台灣後,跟我們一起用雙手,翻滾連結出台灣2300萬雙手,為台灣的永續未來守候。
directorS
董事
consultantS
顧問
Organization chart
基金會組織
History
大事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