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台灣校園推廣計畫
扎根全台環境教育,打開校園的無圍牆視野
扎根全台環境教育,打開校園的無圍牆視野
用影像說故事,讓孩子從「看見」開始與土地產生連結,是最好的環境教育方式之一;而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和累積25年的空拍影像,正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環境台灣」計畫在勤誠興業、勤眾興業的支持下,與研揚文教基金會合作,將科技業「製程模組化」概念引入環境教育推廣;以雲林為示範點,「山、河、海、城市、鄉鎮」為教學主題,結合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影像資源與環境教育知識,五所學校老師的教學專業,再搭配研揚文教基金會長年累積的「模組化數位教材」發展經驗,藉由聯盟分工及模組化,有效率地將環境教案複製到各校,幫助老師在備課上投入的心力收到五倍成果,將核心精力留給引導互動。
整體計畫透過數位教材、主題展覽、《看見台灣》校園公播、環境教育推廣大使、見學之旅及繪本競賽等多元互動的引導,希望讓孩子的視野越過教室與城市的包覆,開始對土地有感。而當孩子的眼神對土地有感,下一個世代的台灣,便看見光。
期待邀請更多關心土地與教育、願意回饋故鄉的企業夥伴加入,將「環境台灣」的教學模組,推廣到全國更多縣市、更多國小,為台灣的環境教育扎根。
由基金會規劃的五大主題展覽,結合空拍影像與環境知識,並由高年級擔任環境教育推廣大使,透過導覽解說或遊戲互動的方式,帶領更多孩子一起探索「山、河、海、城市、鄉鎮」五大環境主題。
教案以投影片形式,結合影片、圖片、動畫等多元數位素材來呈現;例如福智國小「海岸列車」教案,搭配齊導的翡翠灣、高美濕地、青蛙石、清水斷崖影像,透過空拍視角,讓孩子更能一覽台灣北中南東的海岸地形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