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3.12.28 | 看見故事
學習謙卑、守住韌性——齊柏林空間年度特展《韌島》

以齊柏林導演高空視角影像為基地的「齊柏林空間」,成立於2019年,今年迎來了第五檔年度特展——《韌島》。

今年恰好也是《看見台灣》十週年,10年前巨大的螢幕裡,齊柏林導演鏡頭下的台灣,蓊鬱、壯闊、斑斕、具有生命力,同時也記錄人類的努力與野心。

《韌島》延續齊柏林導演關懷台灣的視野,承繼齊柏林空間以環境教育為核心的理念,除了有巨型鳥瞰台灣島嶼的攝影作品,更加入變動、無常、索取、擾動等元素,輔以數位科技,深化展覽欲傳遞的訊息。
 

韌島主視覺——齊柏林導演的視角,董陽孜老師題字,齊柏林空間再度與偶然設計合作


今年度的《韌島》特展,展覽分區包括「島嶼的每一日」、「發生的那一日」、「擾動大地的我們」、「韌島上的明日」與常設展區「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展覽開頭以齊導空拍鏡頭下的台東烏石鼻海岸為主視覺,董陽孜老師的書法破題;烏石鼻當地部落在不斷變動的海岸環境中,捨棄以人定勝天的思維興建防波堤、改善漁港的靜穩度,而是將船隻停在內海區,再以小型竹筏進行接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所求有度,與自然共生的動態平衡,便是《韌島》展兩大關鍵字「韌性」與「共融」的體現。

本次特展也是齊柏林空間繼《映河》後,再度與偶然設計合作。2021年由偶然設計操刀的《映河》特展,囊括國內外數個重要獎項: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Award)、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與台灣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如今再度合作推出更具深度與討論意義的《韌島》,邀請觀展者細細閱讀,聆聽導讀,為我們的今日、我們的未來島嶼,討論與思考。
 

日常與無常——島嶼的每一日與發生的那一日


展覽的第一個主展間,左右分別是「島嶼的每一日」與「發生的那一日」,兩大主題,共27張攝影作品,在長形的展場空間中,相互對照,可依順序閱讀,也可左右穿插閱讀,每一日與那一日,日常與無常,都是島嶼上發生的大小事。

「島嶼的每一日」記錄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與生活,從順應氣候、地形而生的聚落形式到大地上阡陌縱橫的交通設施;從親近、敬畏自然的遊憩與宗教活動,到向自然索取的高密度耕作與礦產開採。島嶼的每一日,都是我們為了生活,在與環境的索求與抗衡中,找出適應環境的生存之道,並逐漸了解到:「更好的生活」不是獨好,而是取得收穫與付出的動態平衡,方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發生的那一日」則以9張崩塌、洪水等天災後的攝影為主;本區圖像中,很多都是我們記憶中難以抹滅的苦難、傷痛與損失,而大地在鏡頭下也顯得傷痕累累、滿目瘡痍,例如南橫上關山啞口的大崩塌、莫拉克颱風後宛如孤島的六龜,也有極端氣候下乾涸幾近見底的南化水庫,以及泡在海水裡的墓群——這些令人啞口的紀錄,張張令人震撼,但經過細細閱讀,有些本是大自然中尋常的動變,卻因為與人類生活的軌跡交疊,讓自然的日常,破壞人類的日常,成為我們的無常。

※第一展間以「島嶼的每一日」與「發生的那一日」,帶領觀展者看見島嶼上的日常與無常

 

人定勝天到島嶼韌性,適度的調整,我們與自然都可以更好


過往,我們秉持「人定勝天」的意念,築起高堤、向山開墾、與海爭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並試圖掌控所有環境變數,竭盡全力不讓任何一點災害發生。但日益加劇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威脅下,以剛克剛的方法已非唯一的解決之道。適時適度地接受極端天氣的不穩定性,在平時做好準備;在非常時期以動態平衡的方式,做出可承受的讓步。從全面對抗到調整適應,找出新的應對方式,培養與環境變動共融的韌性。

有時因為參觀團體太多,有的志工朋友連水都來不及喝,就趕著下一場導覽;還有台北的志工專程搭車南下,只為了在高雄場的展覽繼續給予我們幫助。他們是基金會最有力的後盾,將過往各自累積的生命經驗,轉換成延續齊導守護家園的使命和力量。  

 

「我們」從來都是島嶼上的一份子

 

「擾動大地的我們」展區是本展中第一個互動亮點,偶然設計與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在此打造4K融接巨幅L型投影的科技互動空間,加上整面黑鏡的反射,使視覺更加延伸且具包覆感,讓觀眾彷彿身臨空中、鳥瞰島嶼的震撼美景。

當觀展者尚未進入本展間,影像的畫面是自然環境的蒼翠與蓊鬱;而當觀展者進入,伸手觸碰「自然」時,畫面開始有了漣漪、有了迴盪,當然,也可稱之為「擾動」,因為,先是有了千百萬年前的板塊撞擊、島嶼隆起,群山高聳,穿合奔流,方有後來的人類踏足於此,採集、漁獵、農耕而安居。

我們從來都是島嶼上的一份子,我們所有的行為,都牽動、擾動著島嶼上的一切;沉浸式的體驗,讓觀展者更能理解人們一切作為所產生的影響。您可以介入,也可以在距離外,靜看所有擾動後的變化,但這些歲月靜好、或者陣陣擾動的漣漪,都是我們決定的做與不做,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擾動大地的我們」在巨幅L型沉浸式投影中與大地互動,發現人地關係的更多可能性。

 

明日,從今日開始——互動、科技修復與導讀聆聽的「韌島上的明日」


「韌島上的明日」展區共有三種參與明日的方式,第一種是8組前後對照的空拍照片,例如因921大地震而一夜「光頭」的南投九九峰,在經歷13年後才長回嫩綠的植被——大自然有其修復力,但需要的是足夠的時間。8組前後對照的空拍圖像,邀請觀展者以「翻翻看」的方式,理解環境中人為或天災所致的變化,與自然的修復力、及人們的因應之道。

第二種互動為「島嶼修復術」,展間內2座拔地而起的裝置,歡迎觀展者靠近,選擇關心的主題,先細細閱讀圖像中的背景故事,再以手指觸控的方式,遵照指示,慢慢用AI工具模擬修復,讓光禿的山頭重新翠綠、讓堰塞的河道疏通細流、讓崩塌受阻的交通恢復往來、讓阻斷的橋津再度連接。這些參與式的修復,都希望觀展者能夠在閱讀圖片與互動中,理解對環境的善意與給予足夠時間休養生息的重要性。

本區最後還邀請四位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導讀人:記錄南迴鐵路文化地景的蕭菊貞導演;在莫拉克風災後透過音樂修復創傷,找回在地生命力的陳俊志醫師;倡議培養城市承洪韌性的廖桂賢教授;以及專注地方創生的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

承襲齊柏林空間「用影像串起環境對話」的一貫理念,透過4位導讀人的生命故事及各自從事的研究、紀錄與展覽主題對話,期待引導觀展者改變心境,不再執著掌握未來,而是在變動的環境中,適應、學習與進步。
 


※「韌島上的明日」以三種互動方式看見土地的變動與恢復力,引導觀展者在變動中學習謙卑與調適。
 

適應環境,培養韌性,繼續看見台灣

 

從巨幅照片,到大大小小日常與無常的影像,還有高科技4K融接的互動畫面與AI修復畫面,以及4位導讀人的現身說法,齊柏林空間的第5號年度特展《韌島》始終本於齊柏林導演「繼續看見台灣」的遺願,以環境教育為核心,透過理解「從變動而生,同更迭而活」的人地關係,關注培養屬於這座島嶼的韌性。

誠摯邀請您造訪《韌島》特展,一起參與、共同思考我們的島嶼未來,一起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
 

>>更多「齊柏林空間」展覽資訊

 

上一篇
齊柏林空間、齊空間春節營運時間
下一篇
齊柏林空間第五檔特展《韌島》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