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1.08.30 | 看見故事
映照台灣的時間長河—《映河》策展的幕後軸線

山,是一切的起點;海岸,是家園的輪廓;河流,是人心的映現。唯一從高空看見台灣的影像基地—「齊柏林空間」,將齊柏林導演空拍台灣的五大關懷「山、河、海、城市、人」轉化為策展軸線,自2019年起,透過齊導的攝影作品,每年提出看見台灣的新角度。繼《見山》、《逐岸》後,2021年度特展定調《映河》,期許以河為鏡,重新檢視,思考人河共生的永續未來。

河流是土地的血脈,像母親一樣滋養著土地上的人們,重要的人類文明起源都是傍河而生。台灣有多達110多條列管河川和無數的荒溪野水,河流帶來了沃土、帶來了水源,更扮演著運輸和代謝的重要角色;藉由第三檔年度特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希望帶大家從看見河流來認識台灣。

然而,由河衍生的環境議題相當多元,《映河》是基金會策展小組反覆思考辨析後的凝聚:河流如明鏡,反映大自然的美和無情,也照出人們的善與殘酷。循著「美麗,議題,共生」的敘事結構,《映河》特展將帶著觀眾從上游一路到下游,在看見河流原初的美麗、與城市交融的變化後,也看見守護河流永續美好的責任。
 

以河為鏡,映照人心的顏色

 

齊導曾說:「一條河從上游往下游拍,上游永遠最漂亮」。歸功於數位典藏計畫的推展,《映河》得以展出許多齊導首次亮相的影像;尤其這次特別挑選多幅直式構圖的河流照片放大輸出,在展場搭建一條狹長的峽谷廊道,呈現淡水河、濁水溪、高屏溪、秀姑巒溪上游山高水急的地理氣勢。

走出峽谷,沉浸在流動之中的沉浸式劇場,特別剪輯的影片,透過更具震撼的巨幅L型投影,讓河川在牆面、地面流動,創造如電影《全面啟動》般的空間錯置感。策展小組希望帶給參觀民眾更深刻的影像感動,在內心沉澱、生根後,轉化為更積極的守護家園行動。

河流原初的顏色是白浪碧鏡,往中下游流動後,卻成了重金屬的死寂顏色;鮮橘色的阿公店溪、血紅色的後勁溪……五光十色的河流下游,看似超現實,卻無比真實地反映人心慾望的顏色。策展小組於是將齊導鏡頭下河流的顏色,集結為觸控式螢幕上的多彩色票,只要點選任一色塊,便會跳出對應的河流影像;藉由「河流調色盤」炫目卻又怵目的互動體驗,希望觀者推己及河,重新省思對待河流的方式。保留的導讀人區,則邀請了相關領域專家,從人文關懷、水資源利用、河系生態、淨河行動等角度,導讀河流狀態所反映的人類心態,帶給參觀民眾更多元的觀看思維。

記憶有光,映照改變的希望

 

每一次的年度特展,都是策展小組數百小時的心血結晶,尤其須從齊柏林導演超過60萬張照片中,經過至少7輪的篩選,才能精挑出幾十張藝術性、議題性兼備的精采河流影像,結合環境教育、視覺藝術、多媒體科技,打造為《映河》特展。此外,齊柏林空間常設展《記憶的黑盒子》也大膽蛻變,是《映河》之外的最大彩蛋!

過去兩年,《記憶的黑盒子》以紅色暗房概念呈現齊導的故事;今年,策展小組將數位典藏時檢視底片的工具「光桌」,轉化為三米高的「光牆」,一格一格嵌入承載著齊柏林精神的相機、陀螺儀等物件,就像反映時光的膠捲底片。從暗房到光牆,象徵基金會不斷突破的企圖心:化懷念為改變的力量,改變的希望就是光。

延續這份「用影像,創造改變環境的力量」的使命,齊柏林空間經過《見山》、《逐岸》特展在全民環境教育所發揮的價值,獲得全家便利商店的肯定;「全家一起看見台灣」五年公益合作的零錢捐,在艱困的疫情期間,一點一滴撐住了齊柏林空間的策展營運能量,讓每一檔展覽都能體現『看見台灣』的另一種看見與感動。

《映河》與「記憶的光牆」將於國慶日前夕開幕,在這最適合看見台灣的日子,誠摯邀請您來齊柏林空間走走,以河為鏡,看見希望的光。

上一篇
環境台灣教育計畫—打開校園的無圍牆視野
下一篇
數位典藏計畫—一場沒有掌聲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