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直到記者問起,我才仔細去算,我出生時,爸爸是29歲的年輕人,今年的我,已到了他成為人父的年歲,同樣是29歲,但他悄然遠去。」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說。
這五年來,齊廷洹總會不經意地想起跟爸爸的日常互動,就好像他在身邊突然對自己說一句「廷洹,你還記得嗎?我們曾經……」那種尋常父子會有的對話。
齊廷洹笑說,自己對攝影的興趣可以說都被爸爸搞掉了。「他拍照規矩特別多:眼睛要貼著觀景窗而不是看著螢幕、不能用AUTO這種懶人模式、取景構圖要用心……」即使爸爸意見很多,但齊廷洹拿著傻瓜相機亂拍一通的底片,爸爸卻全都會洗出收藏著。
聽著齊廷洹和齊柏林的相處模式,可以看出父子倆就像哥兒們。
攝影,是爸爸看世界的方式。齊廷洹知道爸爸的工作就是得飛來飛去、到處拍照,但好萊塢電影看多了,覺得直升機很容易掉下來。「時間一久,爸爸也都平安無事,家人開始擔心起別的──他在直升機上工作得憋尿、強迫自己少喝水就容易脫水,還得適應平地與高空的巨大溫差,爸爸年紀漸長身體毛病也多了,有一回足底筋膜炎嚴重到得坐輪椅,甚至必須住院治療…..」
對於過往點滴,齊廷洹如數家珍,雖然這段父子緣份只維持短短24年,但齊廷洹源自齊柏林瀟灑、堅毅的基因,在事發後展現無遺。當時,人在日本的齊廷洹連夜趕回台灣,見到爸爸時,沒有聲嘶力竭的哭喊,他只是淡淡地跟爸爸閒話家常,說起自己剛收到錄取通知,順利找到教職工作了。
簡簡單單的一段話,只是想讓爸爸知道:「放心,我們會好好的,我會比你想像的更堅強。」
但這份堅強,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齊柏林走後,齊廷洹在學校任教幾年,之後竟又不按牌理出牌、離職跑去賣車。當汽車業務的這半年間,業績出色的齊廷洹接觸許多事業有成的長輩,聆聽他們的人生智慧。
爸爸的年紀永遠停止在52歲了,齊廷洹沒機會認識62歲、72歲的他,透過與父執輩的對話,讓齊廷洹有更深層的體悟。
台大中文系畢業的齊廷洹不懂電影、不諳攝影,但他毅然決定用屬於自己獨有的特質與能力,選擇走上講台、舉辦座談、構思教案……他把心思投入在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執行長萬冠麗攜手,將爸爸未竟的夢想,成就為更多人能一起實現的理想。
說起事故發生後一週年成立的「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心中有滿滿的酸甜苦辣。
「齊柏林遠去,眾人在巨變中含淚成立了基金會。但從創建『齊柏林空間』開始,挑戰就一一浮現。展館如何策展營運?影像數位典藏怎麼做?怎樣運用影像發展環境教育教材教案、切入校園?這些計畫推動的經費怎麼來……。很多人擔心基金會終將流於形式,即便人們為齊導感到不捨,但生活中的難關這麼多,時間久了一切就淡忘了。」
在接下執行長一職之前,萬冠麗的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後來她整個「撩」下去,把公司交給同事打理,選擇為基金會奔忙。初期她毫無頭緒,突然想起台大EMBA的指導教授、人稱商學國師的李吉仁教授的一番話:「人生要有十年大夢,工作不見得是你的夢想,但把工作經驗回饋社會,那才是成就大夢。」於是,她從基金會營運計畫開始寫起,完全沒經驗的她腦中一片空白。
「我記得深夜在辦公室裡抱頭坐在電腦前,一邊唸著齊柏林幹嘛走得這麼早,害我這麼累。」萬冠麗笑著說。說也奇怪,在抱怨幾聲之後,腦袋漸漸清明起來,營運計畫逐條浮現,從「數位典藏」、「環境教育」,一直寫到「尋找下一個齊柏林」以及「繼續看見台灣」。
然而,這洋洋灑灑列出的計畫沒有一樣是簡單的,都需要龐大的人力、資金才能實現。萬冠麗沒募款經驗,但只要有心付出,善緣自然來:透過她在台大EMBA的人脈與企業協助,因緣際會獲得了全家便利商店零錢捐的挹注,五年一億的環境關懷公益計畫讓基金會穩下腳步,在眾多志工的協力下,齊柏林空間接連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叫好叫座的特展;把數位典藏、環境教育做得更紮實,並走進校園傳達環境教育的理想;同時也與「新北市紀錄片獎」攜手,透過環境紀錄片徵選方式,展開「尋找下一個齊柏林」的計畫;最重要的是,啟動了《看見台灣III》拍攝計畫,這項最艱難的傳承。
「我曾有一段時間無法細想續拍《看見台灣》的事。該怎麼拍下去?誰來拍?經費在哪?都是問題。」萬冠麗坦言,繼續《看見台灣》一直是心裡最深的恐懼,沒有齊柏林的《看見台灣》要如何突破《看見台灣 I》的高峰?壓力比山大。但萬冠麗轉念一想,基金會不是只為緬懷齊導而存在的公益組織,要走的路徑明確;《看見台灣II》永遠留給齊柏林,也留給人們緬懷的空間,而續拍的《看見台灣III》無須站上誰的肩膀才能望遠。
「齊柏林離開了五年,基金會成立了四年,很多人都說,萬冠麗妳怎麼這麼急,人家公益組織都一步一腳印慢慢來,妳卻是連走帶跑地不斷往前。」萬冠麗說,一來是環境保育不能等,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觀望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到底能做出什麼成果,若是看不出價值,捐款就不會進來。因此她快馬加鞭、讓計畫逐一上線,做出有影響力、有前瞻性的事,人們看見了就會願意來支持。
萬冠麗想起,曾聆聽「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的演講,他提到他的基金會有三不:不困難的事不做;不能擴大延續的事不做;沒有長遠影響的事不做。萬冠麗也檢視了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理念,而這「三不」呼應了基金會正在做的事。
這五年的時間,基金會種下善根,讓良苗茁壯,這群人始終相信,只要心懷信念,就能看見改變,有心就能蓄積能量、進而改變世代,未來才有永續的希望。在齊柏林走後這五年,我們逐漸看見了這塊土地的成長茁壯,而改變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