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2.03.23 | 看見故事
來自教育現場的鼓勵──「謝謝你們為環境教育種種子」

「你知道嗎?你們在種種子──你們就是推動台灣前進的力量。」走在環境教育的路上,疲憊有時,挫敗有時,但來自第一線教師的肯定,讓我們確信自己在做對的事。
 

回顧2021年,我們的環境教育足跡


將齊導留下的台灣地景影像轉化為環境教育教材,是基金會成立的核心使命。因此,我們成立了「齊柏林空間」這座環境教育基地,每年策劃一檔從高空看見台灣的影像展覽、開發分齡環境教育課程,在「全家一起看見台灣」環境教育公益計畫支持下,邀請全台灣孩子前來體驗學習;不僅如此,我們更帶著《看見台灣》紀錄片前進全台灣校園,結合環境教育講座,展開巡迴公播。

以齊柏林空間為基地,截至2021年底,我們已邀請2,109個孩子參訪,進行76梯次、127.5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除此之外,我們更帶著《看見台灣》走遍全台各縣市及蘭嶼、澎湖、金門等離島,完成92場、共168小時的校園公播講座,讓15,762位師生從不同的角度看見自己的家園。



※以「齊柏林空間」為基地,開發分齡環境教育課程,邀請全台孩子前來體驗學習。


野柳國小校長:《看見台灣》讓孩子對危機有感


一步一腳印走在環境教育的路上,最珍貴的收穫,是各校師長的真摯回饋。野柳國小校長張錦霞指出,環境教育要啟發的是環境覺知的敏感度,與價值實踐的行動力;但校園內的學習大多透過理論來對話,少了真實、有震撼力的教材,較難讓教育落實成生活中的態度與行動──

「而無論對教育夥伴或孩子而言,《看見台灣》都是有溫度、有感的教育素材。因為從空中俯瞰的拍攝視角,讓我們脫離了當局者迷的無感狀態,全觀地看見自己竟是置身於這樣的環境危機中,相當震撼。」

張校長分享,野柳國小的孩子看完《看見台灣》後,也開始關心他們身邊的野柳海域是否發生類似的環境變遷?她認為,基金會結合影像公播與環境議題解說的作法,成功觸碰到孩子的內心深處。

「《看見台灣》其實不是第一次看,但自己一個人看,和專業人士帶你一起看,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搭配公播舉辦的環境教育講座,講師會針對不同地區及學生的屬性,量身打造更容易產生共鳴的分享內容;張校長就觀察到,在這堂課程中講師以影片為媒介,帶領野柳的孩子們思考了許多海洋環境倫理的議題。

「例如孩子在海邊常看到的藤壺、石鱉、小魚、螃蟹……,牠們跟人類一樣,是克服了各種挑戰才在這個環境存活下來,我們在做任何選擇時,怎麼能不去尊重每一個本來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生命?」



※《看見台灣》校園公播搭配環境教育講座,講師透過容易引起共鳴的分享內容,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實驗教育小學老師:打開孩子視野,看見台灣精神


教學教學,其實是在教學相長中探索人與生活的理想關係。野柳國小張校長的觀點,台中牧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小學劉家緁老師也很認同。

「對我來說,環境教育談的是人與環境的關係維持,所以人是重要的核心;人要先理解環境,才能理解問題,試著去解決,便是保護環境;教室裡的學習都是書面的輸入,孩子對環境是無感的,但齊導的影像用了完全不同的視角,開啟了孩子的視野。」

家緁老師指出,這個「視野」不僅僅是從高空俯瞰的壯麗磅礡,更在於呈現了議題背後的脈絡,以及台灣精神。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感恩,孩子卻沒有感覺,因為他們看不見我們所享用的一杯好茶、一碗香甜的米飯……這些物質是經由什麼樣的脈絡來到身邊。」《看見台灣》中,最讓家緁老師動容的一幕,是農夫站在田中央對著空中燦笑揮手。「我覺得台灣的美不只是環境,還有在這環境中默默耕耘的人。這些付出自己的時間、生命努力完成一件使命的人,台灣各個角落都有。齊導的記錄,讓孩子看見這些台灣的真英雄,那就是台灣精神。」



※透過空拍影像打開孩子視野,讓孩子開始對環境有感。


一份種種子的志業,為孕育我們的土地而教


張校長說:「對齊導來說,空拍不只是一份工作,就像我們做教育,那是一份志業。我常跟老師們說,將深刻的感動帶給孩子,讓感動力內化為永續的行動力,這才是我們在課堂上要經營的。」

家緁老師也說:「我常問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教?我想做的,是種種子──每個學生都是等待被育苗的種子,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長成大樹,但我作為園丁,就是做好灌溉的工作,期待他們長成後會去思考:我可以為這塊孕育我的土地做些什麼?」

能夠將齊導留下的影像化為環境教育的養分,引領正值探索期的孩子將目光回歸到自己生長的家園,再多的辛苦都是欣慰。
 

一同起身而行,種下改變的力量


謝謝家緁老師為基金會加油:「大部分的人都想改變,可是你們願意帶著大家前行,你們已經讓更多人願意起身一起行動──這份精神是你們帶出來的!」

更謝謝張校長的呼籲:「非常感謝台灣有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企業若有能力真的要支持這些夥伴,他們正在為台灣創造好的改變,這些改變若能發揮影響力,對這片土地是非常有療效的。」

正如張校長所言,長遠的投資不見得是金錢的盈利,而是養成永續發展的強健體質。基金會將帶著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期許,繼續《看見台灣》的世代傳承──種下影像的力量,期待環境意識的發芽,長成一片寬廣的齊柏林。

上一篇
全新改版!iTaiwan8影像資料庫把台灣存起來
下一篇
「為愛齊聲唱」慈善音樂會,延續《看見台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