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記錄真實,一直是件很迷人的事。然而,紀錄片構築的從來不是故事,而是真相。
1990年,還是國工局公務員的齊柏林因工作所需,飛上天際拍攝重大工程的興建過程;這段無心插柳,導致他未來的「不務正業」。隨著看到的景象越來越多,想表達的也越來越多,透過鏡頭,他聽見大地的訴說,有笑聲,也有嗚咽,於是他決定留在這樣的高度,持續記錄下去。
2003年,齊柏林參加第一屆Johnnie Walker「The Keep Walking Fund夢想資助計畫」,以「飛覽台灣水資源」的影像紀錄提案順利獲得獎金,啟動了一個公務員敢夢的勇氣。這株空拍攝影夢想的嫩芽,克服種種考驗與磨難,在2013年長成了驚豔世界的大樹——《看見台灣》上映後造成空前轟動,更引發了民間和政府無數保護環境、修復土地的行動。
然而四年之後,當齊柏林導演打算用更宏觀的視野,帶我們看見全世界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時,卻在拍攝《看見台灣II》時不幸發生意外,結束短暫卻璀璨的人生。但故事未曾落幕,他化作恆星,為紀錄片創作人引路。我們期待,這不只是齊導演生命的終點,也是更多環境紀錄片創作者共同投入的起點!
「這塊土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齊導演說過的這句話,一直在「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的心裡迴盪著。
雖然齊柏林導演不在了,但環境一直在變,土地遭受的破壞和問題從未停止,記錄環境、透過影像讓更多人關注環境議題的工作也不能停下腳步。因此,萬冠麗始終將「尋找下一個齊柏林」視為基金會的重要使命,「我們希望找到更多創作者,一起用影像訴說台灣土地的故事,發揮改變環境的影響力。」
萬冠麗回顧基金會成立這三年多的歲月,前期專注在淡水「齊柏林空間」的創建、將齊柏林留下大量的影像數位典藏,以及應用空拍影像推展環境教育;直到今(2021)年,在全家便利商店「零錢捐」活動的支持下,在「尋找下一個齊柏林」這個使命上,終於能踏出第一步:以齊柏林之名,設置環境紀錄片獎。
歷經一年多的籌劃,請益過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等各大影展主辦單位,最終基金會與新北市政府攜手合作。
「新北市紀錄片獎除了提供紀錄片創作者築夢的第一桶金,更有完整的創作輔導和行銷推廣機制,與基金會『培育』的初衷不謀而合。」萬冠麗分享道。更重要的是,明(2022)年即將邁入第12年的新北市紀錄片獎,長期耕耘支持紀錄片創作,可以說是台灣紀錄片的搖籃;版權回歸導演、開放友善的特色,已在紀錄片創作圈建立品牌。「很榮幸能借重『新北市紀錄片獎』這樣深獲口碑的平台,開始我們的第一步!」
2022年起,新北市紀錄片獎特別增設「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凡拍攝主題以台灣環境議題為主體的紀錄片,皆可額外參與角逐。通過公開提案會的優選影片,除了可獲得由基金會提供的一萬美元拍攝基金,更能得到專業導師的監製輔導,及新北市政府新聞局與基金會提供的行銷推廣協助,陪伴紀錄片創作者實現夢想。
新北市新聞局張愛晶局長也鼓勵創作者:「你不一定要很厲害才能夠開始,但是你一定要開始才能夠很厲害」。參與齊柏林環境紀錄獎角逐,勇敢邁出第一步,也許你就是下一位齊柏林。
同樣投入環境影像記錄超過20年的麥覺明導演認為,無論是拍攝生態或環境拍紀錄片,就是留住當下的感觸,讓它感染更多人。「說再多台灣有多美,旁人都無法真正感受,當你把影片放出來時,其實也不用多講什麼,那份悸動自然就會傳達出去。」
誠如麥導所言,紀錄片最大的特色是「後勁很強」,就像基金會許多志工,都是因為受到環境紀錄影像的衝擊和感召,而決定加入志工的行列;「影像對我來說是非常直接的衝擊,同時也是一股力量,會推著我想為這個環境做些什麼……」基金會環境教育志工蔡瑤嬑如此分享道。
這也呼應了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的話,在《看見台灣》之前,她對環境紀錄片沒有很多期許與想法,但她透過齊柏林的影像,及這部電影發生的效益,深刻體會到你我生活的這塊土地竟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過去我們都沒有『看見』,於是默默接受了環境的破壞,如今透過紀錄片、透過『看見』,從此再也無法視而不見。」
我們相信,透過紀實影像的力量,就是喚醒全民環境意識最好的媒介。基金會希望透過環境紀錄片的創作資助、培育和推廣,催生更多優質作品、被更多人看見,在紀錄片創作者和民眾之間,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不只幫助創作者圓夢,也讓值得關注的環境議題,被更多人看見、了解,進一步促成改變的行動。
號召更多人用影像持續記錄環境,是我們陪伴與守護這片土地的方式。期待更多創作者參與「齊柏林環境紀錄獎」,一同為環境留下影像,為大地說出故事;也誠摯邀請您以行動支持環境紀錄片,從「看見」開始,踏出改變環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