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2025.11.24 | 看見故事
蓄積三屆,更多地方環境故事喚起永續行動—「看見‧環境生活節」紀錄片影展暨座談
為延續齊柏林導演以影像喚醒社會環境意識的使命,我們在2024年12月28日淡水「齊空間」舉辦首屆 「看見‧環境生活節」。

這是一場關於「永續行動」與「影像力量」的盛典—戶外廣場永續市集及綠色體驗進行著,室內同步舉辦紀錄片影展與對談,讓環境議題走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從影像出發,為台灣尋找更多齊柏林
2022年基金會與「新北市紀錄片獎」合作設立「齊柏林環境紀錄獎」,致力於培育新世代的環境影像創作者。透過提案徵選、拍攝基金、監製輔導與行銷推廣,我們陪伴創作者將關懷化為行動,讓更多人「看見」隱藏各地的土地故事。

今年生活節影展邀請4位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紀錄片導演—3位歷屆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得主,及資深紀錄片導演柯金源。他們帶來的作品從海洋到山林,從外來種到綠能衝突,展現環境議題的多面性與深度。
海上的悲鳴—《鯨之聲》
由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所拍攝的《鯨之聲》,以台灣西海岸離岸風機的噪音為題,揭露不到 50 隻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困境。「在海上,我想讓觀眾感受那種無力感。風機與白海豚的聲音,在看不見的深處互相碰撞。」

獸醫楊瑋誠長年研究鯨豚聲音與病理,片中紀錄的不只是噪音干擾,更是人類發展與自然共存間的掙扎。

物種的輪迴—《除蛙記》
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以《除蛙記》記錄外來種斑腿樹蛙與海蟾蜍的入侵問題,透過黑白影像聚焦專家與志工們長年移除與調查的過程。「黑白畫面能讓觀眾專注於行為本身,而不是被色彩影響。」他回覆來自觀眾最常見的疑問。

導演也感嘆,進入校園公播時發現學生對外來種的認識有限,「這部片不只是紀錄,更希望能改變社會對外來種的價值觀,提醒孩子們在面對新奇物種時要更謹慎。」

綠能與家園—《七股光電啟示錄》
第三屆得主黃淑梅導演以家鄉七股為拍攝地,呈現光電產業與農漁環境的衝突。「當我看到台61線沿路鋪滿光電板,和童年記憶中的金黃稻浪完全不同,那一刻非常震驚。」

她希望透過紀錄片喚起社會對土地使用的省思:「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什麼樣的土地印記?」
時代變遷下的影像使命
座談中,三位導演皆表示希望繼續追蹤各自的議題,然而,在短影音盛行的時代,長篇紀錄片的觀眾逐漸減少。

資深導演柯金源分享他的觀察,「現在內容兩極化—極短與極長並存。若大家關心環境,看見有感的作品,就多轉傳、多分享,讓它們被更多人看見。」他也鼓勵年輕創作者:「從生活開始記錄,素材會引導你走出自己的道路。」

用影像對話,用行動回應
紀錄片不只是藝術形式,更是一場對真實與良知的探問。透過鏡頭,我們看見自然的呼吸、人類的矛盾,也看見改變的可能。

「看見‧環境生活節」讓我們再次相信—當看見成為起點,行動就會發生。
上一篇
「齊柏林飛閱台灣攝影獎」—接力記錄台灣的力量
下一篇
讓世界,看見台灣—中華航空登機影片看見齊柏林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