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基金會2022年報

www.chipolin.org 在 影 像 中 , 尋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 0 2 2 工作報告

2022 工作報告 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台灣未來對環境的走向,未來要怎麼樣永續, 這必須是要有共識的。

01 02 03 04 05 06 07 董事長的話 執行長的話 特別報導 基金會的故事 4 6 8 12 守護 向下一代借來的地球 歐晋德 台灣美麗的土地是一種永續藝術 萬冠麗 持續做 美好的事自然會發生 專訪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 吳念真導演 即使負重,我們仍堅定前行 關渡平原 PART 1 高度 齊柏林空間 PART 2 厚度 數位典藏計畫 PART 3 深度 環境教育計畫 PART 4 角度 環境紀錄傳承 PART 5 寬度 企業ESG公益合作 PART 6 溫度 志工參與 PART 7 彎度 感謝伙伴 16 34 40 60 66 72 80 目 錄

1722年,在北美印地安部落發表的聯合宣言裡提到:「我們所做的每件事, 都必須考慮到對以後七個世代的子孫及其居住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這正是 「七世代(Seven Generations)」這個觀念的由來。 七世代是來自美國原住民的生命智慧,提醒人們地球並不是從祖先手上「獲 得」的,而是向未來子孫「借來」的。對於借來的東西,我們應該要倍加愛惜、 並以更好的狀態歸還。 然而,在人們過度使用下的地球,漸漸出現異象:夏季氣溫屢創新高,冬季 久旱不雨,好不容易盼來的及時雨卻又變成超級豪雨,一天之內下了一年的 雨量,讓惡水氾濫成災⋯⋯,原以為再自然不過的美好日常,隨時都將枯竭、 出現用罄的危機。 過去學者所說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森林面積驟減、空氣汙染、生物瀕 臨絕跡,對一般大眾來說就像預言,可能是有生之年不會遇到的事,但用實 際的例子來說明,就會讓人有感:根據研究環境變遷科學單位的資料統計, 地球上每年消失的熱帶雨林,有一整個英格蘭土地面積這麼大!全球海洋每 分鐘有176公噸的漁獲被捕撈,同時間卻有19公噸的垃圾被投入海洋⋯⋯。 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晋德 守護 向下一代借來的地球 4 董事長的話 董事長的話

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這些讓人怵目驚心的數據凸顯了地球面臨的危機已迫在眉睫,人們的行動刻 不容緩! 我們將還給下個世代一個怎樣的地球?面對環境與生態的劇變,生活在地球 上的你我可以怎麼做?這是身為地球人都該深思的問題,也是基金會在接下 齊柏林交棒的任務後,所擘劃出的努力方向。我們除了用策劃展覽、舉辦活 動引導人們重視環境變遷的問題,更以齊柏林的影像為媒介,規劃適合不同 年齡層的教材教案與課程講座,走進校園巡迴講座,也開辦環境影像創作營, 從教育向下深耕,讓保育觀念在孩子心中開花結果。 在萬冠麗執行長的帶領下,基金會同仁與志工傾力投入,2022年同樣交出讓 人振奮的成績單,讓綠色永續的信念逐步落實,透過具體的行動與付出,帶 著人們前行,基金會以齊柏林影像為起點,此刻已然走出自己的路,篤定地 往未來大步邁進。

6 執行長的話 我在參加永續發展研討會回家的路上,一直想著安迪沃荷的名言:「擁有一塊 美麗的土地,並且不破壞它,是任何人都期待擁有的美麗藝術。」 近年來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議題正夯,我熱愛這片土地,也在認真 學習,如何將基金會的環保工作,結合經濟成長、社會融合,對台灣社會的 永續發展,能有所貢獻。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工作,在倡導守護土地、看護家園。保育陸域生態以 防止土地劣化;保育海洋環境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綠化環境以因應氣候變遷 之影響,在各個永續面向,我們都善用影像視覺,喚醒大眾重視台灣環境的 共好,為永續台灣,善盡了一份力量。 因為我始終認為:「讓台灣美麗的土地,不受破壞,是一種永續的藝術。」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即將邁入5周年,我們在悲壯中成立,在跌跌撞撞中成 長,在確立目標後大步開展,都只秉持著一個信念,要守護這片土地,讓孩 子擁有,跟我們一樣美麗的永續台灣。 在新冠疫情的侵擾中,基金會同仁及志工,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紮實地邁 出行動步伐,讓我深深感動。我常想,如果沒有任勞任怨的同仁,沒有為信 念無怨無悔的志工,基金會不會有今天的壯闊,看見台灣,明天也不會有如 此永續美好的天空。 在這段期間,為了將齊柏林空拍25年、留下超過60萬張照片及近千小時的 影片,一一呈現,全面改版更新了齊柏林留下的「iTaiwan8影像資料庫」,建 台灣美麗的土地是一種永續藝術 執行長的話 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

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構了台灣唯一的空中攝影影像資料庫,讓全世界的人都能透過關鍵字,在線 上輕鬆找到想要看見的永續台灣。 「齊柏林空間」第4號作品《覓城》,也在2022年12月27日齊柏林生日這天開 展,用他最愛的展覽方式,為他慶生。《覓城》在總策展人龔書章教授的帶領 下,成功勾勒出屬於台灣城市的環境影像故事,還邀請了4位協同創作者, 用不同的觀點與作品在展區跟齊柏林作品做跨領域的對話。 除了建置圖庫與持續策展外,我們最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接續《看見台灣》的拍 攝工作?終於在信念堅持及大眾支持下,我們鼓足勇氣,開展《看見台灣Ⅲ》 的拍攝,希望能於2023年11月初、即《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之際,和大家 見面。透過這部意義非凡的電影,持續傳揚齊柏林記錄台灣環境的信念,並 號召更多有志創作者,一起用他們的視角和關愛土地的方式,引領全世界, 看見永續台灣。 聯合國和平大使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 PhD)曾說,我們採取的每一個 行動都會產生影響,每個人都能做出一些改變,經過5年的洗禮、成長,基 金會篤定地望見眼前的路,任務只有一個,讓齊柏林離去後的台灣世界,持 續改變,變得更美好、變得更永續。 台灣美麗的土地是一種永續藝術,你跟我,就是永續行動的藝術家。

8 特別報導 「初次見到齊柏林是在辦公室,那天他帶著20分 鐘沒有配樂的版本來,我們交換意見,也聊起拍 片甘苦。齊柏林說,有個萬小姐一直在支持著, 而她的辦公室就在我樓上。」 這是吳念真導演第一次聽見萬冠麗這名字。爾後 幾次在電梯裡巧遇,他對萬執行長的印象是,有 著超強行動力,當然,凡事也要求完美。 然而,人生的劇本很難預料。 兩天前才在《看見台灣Ⅱ》開鏡記者會上見過, 兩天後卻人事已非。從小在礦區長大的吳導看盡 人生無常,但對齊柏林的早逝依舊喟嘆太可惜。 隨後,為齊柏林成立基金會的聲浪漸起,吳導是 中華民國快樂學習協會的創會理事長,明白成立 NGO是起頭容易延續難。看見萬執行長為基金 會奔走,他二話不說率先擔任董事。「我主動加 入,萬執行長就能省點時間,畢竟找人很麻煩。」 有了基金會後,再來呢?「成立基金會的原則是 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而不是想做多少事再去找 資源。」吳導以快樂學習協會為例,設立初期目 標就放在陪伴與課輔,目前全台共有101班,每 年開銷高達1億,必須到處去募款。 特別報導│專訪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 吳念真導演 持續做 美好的事自然會發生 受訪者│吳念真導演 文│賴宛靖

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當了8年理事長,吳導卸任後仍持續為協會奔走, 因為他很清楚責任很大,不能做一半沒錢就結 束,不然對孩子的傷害更大。「我知道萬執行長 能讓基金會做很多事,也提醒她那勢必得找很多 資源。」 只是,要如何延續齊柏林的遺志?要做到什麼規 模?基金會得在有限的資源裡去估計能做到什麼 地步,畢竟相較於快樂學習協會,看見.齊柏 林基金會難度更高。吳導說,快樂學習協會業務 範圍是陪伴兒童、課輔,不求孩子成績多好,只 要進步一點點、甚至願意跟大人說說心裡話、改 善人際關係,這樣就好。「我們告訴孩子把自己 的目標放小,就容易達成,比較有成就感,其實 NGO也一樣。」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先是在淡水創建了「齊柏林 空間」,三檔展覽辦得有聲有色,賦予齊柏林作 品更深刻的價值,之後走進校園、規劃一系列環 境教育活動。吳導笑說,跟大學生、扶輪社等商 業組織演講沒什麼了不起,跟國中生演講他們願 意聽還不吵,代表你很厲害!「萬執行長很穩健, 一邊找資源一邊做,讓基金會的發展方向清楚 了,更重要的是,基金會讓下一代願意聆聽,進 而參與。」 2020年底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攜手合作,共 同發起的零錢捐活動每年帶來的資源,讓基金會 有餘裕做更多事;不僅促成了《看見台灣Ⅲ》的 開拍,也著手規劃新銳攝影家投入環境保護影像 拍攝行列的支持計畫。 吳導說,溝通的方式有很多,而影像的溝通最是 深刻,這也是齊柏林最大的貢獻。「齊柏林終其 一生只拍過一部電影,就能走進台灣人心裡,畫 面是最關鍵的角色。透過影像看見台灣環境的改 變,當你被打動了、有興趣了,再用你的方式去 做,讓好的改變繼續下去。」 吳導始終記得第一次觀賞《看見台灣》有聲版本 時心裡那份震撼。「我保守估計應該能賣到6000 萬,也坦言如果沒有到這個數字,我會對台灣人 很失望,表示大家不care這塊土地;後來賣破2 億大家都很驚喜,也很感動台灣人對於家鄉的關 愛與疼惜。」 一部紀錄片能引起群眾關注,並不容易,除了震 懾人心的空拍角度外,或許淺顯易懂也是關鍵, 紀錄片先讓觀影者有興趣,以後再談專業。「在 《看見台灣》之後,很多人受齊柏林影響,開始 用空拍機拍出自己的味道,關注有興趣的議題, 這樣很好。」吳導給有意投身環境關懷的影像工 作者一點建議,太寬廣的事物不容易表達,可以 先講局部就好,也許先談一條溪、一塊農田、一 個地方的改變開始。「重的,要用輕的來表達。」 把大事從小處著手,有時會更加雋永。 在齊柏林離去5年後的今天,台灣環境有了改 變嗎?吳導說,同樣從小處去看看吧,台北市 的安全島能看見斑鳩、松鼠,或許這也是一個 好的改變。 「也許,齊柏林會漸漸被淡忘,不過這個世界不 必然要記得齊柏林才行,只要他帶來的影響不會 被忘記就好。」

基金會成立已屆四載。 四年過去,台灣發生了什麼事? 從不需戴口罩到強制佩戴口罩,再到重新開放不用強制佩戴口 罩。股市從九千點瘋狂攀升,一度達到一萬八千點,爾後又降 至一萬五千點。 許多事情潮起潮落,如疫情、景氣、流行等等,常常回首看來, 都是一個又一個循環。 然而環境不是。 四年來,台灣的環境仍遭遇著無數挑戰。縱使隨著環保意識的 抬頭,企業大力提倡ESG,政府推出更多環境保護政策,仍有 許多地方,迫切需要我們的努力。 這種全面的改善,並不是單憑一個人,一間企業或一個政府就 能完成的,需要的是全民的付出,全民的醒悟。這也是為何, 在過去這些年,我們始終兢兢業業推廣環境教育,所求即是透 過影像,讓更多人明白環境保護的迫切性與重要性,進而付出 能力所及的努力。 三年前,齊柏林空間成立,歷經《見山》、《逐岸》、《映河》到如 今的《覓城》展,即便歷經疫情挑戰,仍有超過六萬人次造訪, 並獲得德國紅點、日本優良、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的肯 定;更獲得環保署認證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至今已有超過130 間學校參訪,累計進行超過300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 即使負重,我們仍堅定前行 基金會的故事 10 基金會的故事

兩年前,我們跟全家便利商店攜手合作,透過每年的零錢捐, 讓我們能擴大計畫:五年內預計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 播,同時邀請10,000名學童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學習。如今合 計已有超過37,000個孩子參與,從不同的角度重新看見台灣。 一年前,我們與新北市紀錄片獎展開合作,設立「齊柏林環境紀 錄獎」,並在今年正式開始徵件;透過提供拍攝基金、創作輔導 與協助作品推廣,希望能培育下一個齊柏林,讓精神延續,讓 志業傳承。我們第一屆的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更 一舉獲得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 今年,「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全新改版上線,集合過去這 些年來所有數位典藏同仁與志工的心血,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 無數齊柏林導演過去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現在都能用最方便 的方式在網路上進行檢索與利用,使得齊導演留下的六十萬張 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不致蒙塵荒廢。 明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我們有更多計畫:巡迴攝影 展、論壇、公益路跑,及繼續《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拍攝等。 面臨的挑戰很多,但有各界天使的支持,及全體同仁與志工的 努力,我們將一步一腳印、堅定前行。 正如甘迺迪總統嘗言:「之所以計畫進行登月,不因其簡單,正 因其艱難。」我們以今日的成果自幸,但不自滿。此後我們仍會 持續用影像,創造改變的力量,這股力量,才能給下一代更好 的環境,不只生存,而能生活。 1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12 基金會的故事 2022年走過的里程 .「小小齊柏林.看見台灣校園公播」 一年92場持續走入校園 .「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 一年2500名學童來淡水參觀體驗 01.05 .「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 改版上線 .「典藏齊柏林,把台灣的美存 起來」數位典藏展開展,展 出2個月,共計1,270人參觀 .「齊柏林環境紀錄獎」首位 得主揭曉:張弘榤《鯨之聲》 04.22 02.12 華中扶輪社主辦「為愛齊 聲唱」慈善音樂會─齊 柏林影像與原聲童聲合唱 團再度合體展演 02.26 映河系列之二 陳建志:「漫遊淡水河」 專題講座×單車探索 03.12 「齊柏林環境學習中心」 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02.22 2022年度春季志工 招募培訓營 03.05 映河系列之一 許震唐:「濁水溪的一生」 專題講座

1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紀念齊柏林逝世五週年,號召上傳 空拍影片,破百支影片上傳響應 .《看見台灣》首度線上公益播映, 超過8000人次線上觀影 .齊柏林逝世五週年紀念攝影展於 台北101大樓藝廊舉辦 06.10 映河系列之三 周明泰:「與淡水河相會」 專題講座×溪流體驗 07.16 「飛閱全家鄉」新竹場講座 吳雲天:走入山中─我所 看見的美麗與哀愁 07.02 與Today at Apple合作推出 「映象大地」系列4堂線上 影像創作課程 04.23 第一屆「齊柏林種子學苑 ─環境影像創作營」舉 辦兩梯次各5天夏令營 07.11 2022年度志工大會 07.30

14 基金會的故事 「飛閱全家鄉」桃園場講座 齊廷洹:從看見台灣,到典藏 台灣的路上 08.13 映河系列之四 劉月梅:淨一條河 09.24 「飛閱全家鄉」金門場講座 楊明哲:守鱟生態.守護家園 09.01 「全家一起看見台灣」 公益零錢捐第三年啟動 10.05 「飛閱全家鄉」彰化場講座 魏清水:從芳苑故事認識 海岸線 08.06 映河系列之五 洪淳修:從影像聽見河流的心音 10.01 「齊柏林環境紀錄獎」首位 得主張弘榤獲2022年新北 市紀錄片獎第一名 10.29

1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飛閱全家鄉」新北場講座 張弘榤:聽見《鯨之聲》 12.10 2022年度冬季志工招募培訓營 12.20 .齊空間首發與Makoto聯展 《TILTLOOK》開展 展期 2022.12.15-2023.2.28 .齊柏林空間《映河》展閉展, 總計19,903人次入館參觀 12.15 齊柏林空間《覓城》開展記者會 展期 2022.12.27-2023.秋 12.27 「新城新世界」看見台灣.花蓮攝影 展於新城練習曲書店展出三個半月 11.12

01 16 PART 1•高度 為 土 地的 美 麗 與 哀 愁 策 展 讓 島 嶼 的 故事 能 繼 續 傳 唱 我 們 建 構 環 境 永續 的 夢 想 這 夢 想 的 高 度 就 叫 無 限齊柏林 空間 高 度

1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在空間中看見、感動 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親身體驗空拍影像的震撼,以數位載體所 沒有的渲染力,讓人們感動、進而有所行動,是基金會創立「齊柏林空間」的 初衷;因此,儘管數位傳播的力量無遠弗屆,我們仍堅持撐起一座展館,以 實體展覽訴說土地的故事。 除了透過空中影像展現島嶼魅力,並融入環境教育知識外,在這裡我們更想 做的,是傳遞齊柏林導演無悔的人生中,對台灣土地滿滿的愛與熱情,並將 這份懷念與感動,化為改變環境的力量。 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啟用以來,以齊導演25年空拍生涯所關注的主題─ 山、海、河、城市、人─為策展軸線,一路引領觀者「見山」、「逐岸」、「映 河」、「覓城」,截至2022年底已創造超過6萬人次的感動。 延續這份「用影像,創造改變的力量」的使命,齊柏林空間在全民環境教育所 發揮的價值,逐漸獲得各界的肯定。全家便利商店透過公益零錢捐挹注展館 的營運,每年更邀請2,500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而以齊柏林空間為主體的 「齊柏林環境學習中心」,更在2022年初獲得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有了各界的支持與肯定,在這條以齊柏林空間為基地推動全民環境教育的道 路上,我們會一步一腳印,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台灣有多達110多條列管河川和無數的荒溪野水,河流從高山帶來沃土、帶 來水源,滋養了聚落,扮演著運輸和代謝的重要角色;繼《見山》、《逐岸》後, 齊柏林空間第三檔特展《映河》,帶領觀者從雙眼的看見、追逐,進展到內心 的映照反思,期許以河為鏡、反映人心,作為永續未來的借鏡。 《映河》展以四大展區及環境劇場,帶領觀展者從河流上游獨特的地景,到河 流所孕育出的產業與聚落,揭開人與河相互依存的關係,並透過巨幅L型投 影與多元互動裝置,帶領觀者探索河流的美麗與背後衍生的議題,進一步思 考人與河和諧共生的永續未來。 每條河流都有複雜的支流系統,我常覺得,人生也是如此, 由不同的遭遇和經驗組合而成現在這個樣貌。─ 齊柏林空間特展第三檔 《映河》2021.10.09~2022.12.11 18 PART 1•高度

1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河流開始的地方 台灣河流西長東短,各有特色,無形的水氣在天空中凝結,隨著重力降落在 地表,逐漸匯聚成細流,從起初的無人之地,一路雕刻著大地,最後緩緩入 海。各河系沖積出島嶼上的形色,堆疊豐厚歷史,我們依賴河的養分與能量, 造就出人類聚落與城市發展的基石。 沈浸在流動之中 每條河流各有其姿態與故事,沈浸在動態影像的幽微場域中,隱然浮現出百 變的大河大水,走進齊柏林導演的鏡頭中,看見河流與我們的交織,而在輪 迴的光影裡,河流低語闡述著她的美麗與滄桑,傍河而生的我們,能否找回 最初與大地的連結和感動。

與河映照的我們 河流從起源到出海,在奔流的歷程中遇到的種種經過,我們使用三種呈現方 式來闡述,一是以「調色盤互動」來突破河流的色彩感官印象,二是以「翻翻 書」方式帶領您切入環境課題,三則是以「導讀人影音」的方式,緩緩道出他 們與河流的生命故事。 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 齊柏林導演將攝影的熱情,延展成為對台灣土地的熱愛;一次的空拍任務中 讓他高飛,去了更美的未來,而留下來的影像正持續發著光。我們以光桌的 意象展現這份溫柔而堅定的力量,並帶領您了解基金會傳承其精神志業所做 的努力,期待匯聚眾人之力,讓這片齊柏林深愛的土地,變得更美好、永續。 20 PART 1•高度

2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參觀人數 19,903人 導覽場次 623場 導覽人數 9,879人 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One of elements giving life on the planet of Earth is water. The exhibition is filled with admiration and gratitude for water. The rivers are depicted with aerial photos by Director Chi Po-lin who died in a helicopter crash in 2017. Using the latest technology it successfully creates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eliciting the feeling of being there. Most of all, this beautiful exhibition shows the strong will of the creator to inspire people to change the society. He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depicted beautiful rivers as well as damaged rivers in a flat manner. 《映河》以台灣河流為主題帶出環境永續的精神,以抽象波光引出峽谷般磅礡 的上游影像與傳說;沉浸式投影將人籠罩於大河的映照中;互動色盤使觀者意 識到河流的各樣情緒。隨著導讀人的故事與齊柏林導演的紀念光牆,看見生 命如同河流般更迭,蒼蒼無際永恆流轉。 德國紅點設計獎 日本優良設計獎 台灣金點設計獎

台灣因為地形因素,是個多溪多河的島嶼,我們的生活也與溪河脫 不了關係。然而,我們對於河的認識,似乎非常有限。 《映河》展覽空間其實不大,卻可以待上很久,透過一條條溪河, 我們看見了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並反思在日常之中,我們可以做些 什麼,讓這一條條美麗的溪流,繼續綠水長流。 部落客阿諺│發表於敘事圈 STORY CIRCLE 親自走訪齊柏林空間,空間不大,慢慢逛聽導覽大約停留一個小時, 這裡就像是一座飛閱台灣地貌變遷的影像圖書館。 導覽的最後我們在環境劇場,放映中的一幕幕流淌著台灣的影像, 如同第一次觀賞《看見台灣》的心裡悸動,我們的土地這麼的美, 感謝齊柏林導演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見我們的家鄉「台灣」。 部落客卡夫卡│發表於卡夫卡愛旅行 每次看著齊導的空拍影像,總能帶給我很多的發現與震撼,地面上 的台灣自己算走了不少地方,在地的故事也收集了很多,齊導所拍 許多景色都曾在現場的附近地面走過,但跟著齊導鳥瞰的視野,卻 能將我曾走過的路,看過的景色,聽過的故事,從2D的平面拉到 三維空間的世界,這是個截然不同的視野,山脈、傳統領域、物產 的輪替、水系、拓墾、遷徙、運輸系統的演進,透過鳥瞰的視野, 帶給我更多的理解與體會,齊導留給我們的每一張作品裡真的蘊藏 有太多大尺度空間所呈現的知識連結值得我們提問與尋找答案。 這是我第二次來看映河的展覽,依舊滿滿的感動,當然也懷念齊 導,謝謝齊導留下這些珍貴的畫面,映河的展覽即將下檔,誠摯推 薦還沒看展的朋友們最近把握時間趕緊來看,真的太值得了!謹以 此文表達我對齊導的追思與對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夥伴們的敬意。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觀展迴響 22 PART 1•高度

在淡水河上看淡水 齊柏林的映河 他說人們怎麼對待河流 它就映現出怎樣的姿態 齊導說調色盤的顏色 他都在台灣的河流看過 我原本以為這是誇飾,沒想到是事實 人人都該去認識一下台灣的河 這空拍的視野讓人震撼 觀展民眾│賴怡靜 映河~河生生不息,創造出島嶼的形狀,也 是孕育生命的地方。 這個空間傳承了齊導的意志,就像河流般綿 延不絕,強力推薦大家到這邊走走,每張照 片在志工仔細解說下,讓我更加認識台灣, 謝謝齊導、以及每位喜愛齊導的人。 觀展民眾│Ruby Wang 每到淡水必訪的小地方,從見山、逐岸到 映河,好喜歡這次的互動展,調色盤帶出 了那些五顏六色背後的殘酷真相,沉浸式 互動區也很好拍,這次映河已二訪,聽過 兩次不同導覽員的導覽,每個志工們都很 熱心也很親切,很感謝一直有這樣一個小 角落能緬懷齊導。 觀展民眾│Hsin-Pei Wu 再次折服、再次感動、再次緬懷。 謝謝齊導的付出,也非常謝謝基金會願意辦 展,作品與策展兩者之間搭配的非常好,門 票也不貴,非常推薦大家去看展!! 觀展民眾│Anderson Wu 「以鳥的視野,看見內在謙卑。」豐富展品內 容、環境教育,讓人看見台灣不同面向,那 種感動與撼動來自土地與人的故事,是齊導 累積25年空拍看到的模樣,也謝謝團隊用心 經營延續齊導精神。 觀展民眾│薏茹 民眾留言 2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循著「山、海、河、城市、人」的策展軸線,繼《見山》、《逐岸》、《映河》後, 齊柏林空間第四檔特展定調《覓城》,並特別選在12月27日─齊柏林生日 這一天開展,呈現齊導演對「城市」與「人」的關注,以及對「家」與「家人」 不張揚的陪伴守護。 《覓城》展在總策展人龔書章教授的統籌下,從義大利文學大師伊塔羅.卡爾 維諾的經典作品《看不見的城市》進行概念延伸,更特別邀請四位新銳創作 者─演員暨作家鄧九雲、視覺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 明璁─協同創作展覽內容,呈現他們在齊導演的巨觀城市影像中,不同面 向的看見與詮釋,引導觀展者在漫遊探索的過程中,尋覓「家」的理想樣貌, 進而成為真正的參與者,親自去塑造相對應的城市樣貌。 我們希望有一個怎樣的家, 便會有一個相對應的城市樣貌。─ 齊柏林空間特展第四檔 《覓城》2022.12.28~2023.秋 24 PART 1•高度

2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與其說齊柏林渴望「飛」,不如說他渴望那飛行中的「見」。在 鄧九雲的文字中,我們得以遇見那位「等候鳥的人」,開始思 考城市與我們之間的情感哲學。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輪廓。人有了視野,有些東西才會被看 見」。張溥輝透過設計,跟著齊柏林視角,將自身置放距離 之外,為城市的符號增添意義。 我們該用什麼方式追求快樂?用什麼方式定義成功?陳敏佳帶 著一頂紅帳篷走進城市,在按下快門之際,或探索、質疑、 揭露,或僅僅跟著閉上眼睛。 齊柏林導演將攝影的熱情延展為對台灣土地的熱愛,在生命 長河裡懷抱著持續記錄的使命,一次空拍任務讓他去了更美 的家鄉,但留下來的影像持續發著光,至今不斷撼動台灣人 的心。 社會學家李明璁,走進齊柏林創造的「見林」遠望尺度,偶 遇街巷生活微觀的「見樹」視角。覓城,來自以身為度,重 新發現城市的各種可能。

輕盈與隱蔽.城市的觀看 在文字與聲音中,看見隱藏在城市美景背後的省思 齊柏林的影像如同文學,不批判對錯,提供寬廣的詮釋空間;因此我們特別 以「與想像中的齊導演對話」為概念,邀請作家鄧九雲為展覽創作文本。故事 從遇見一位「等候鳥的人」開始,在第一展區搭配舞台劇演員時一修共同演繹, 以輕盈的文字與聲音為媒介,邀請觀眾透過鳥瞰的全觀視野,不僅欣賞齊導 演鏡頭下的城市美景,更看見隱藏在美麗中的省思。 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 拉高視野、打破觀看慣性,為城市的符號增添意義 第二展區中,我們精選多張只有空拍才看得見的城市特殊景象,與設計師張 溥輝基於齊導演空拍作品所創作的視覺圖像,相映成趣。因為拉出觀看的距 離與高度,熟悉的城市地景變成一個個特別的符號;這些符號讓觀眾不只看 見美麗的線條和色彩,更看見屬於台灣人的共同記憶,以及城市與家、家與 人之間的聯繫。 《覓城》特展亮點 26 PART 1•高度

2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 城市繁景邊緣的警示,重新思考開發、破壞與共生 齊柏林空拍台灣25年,影像紀錄了城市的快速繁衍,也反映了人心夢想與慾 望的變化。在第三展區中,我們特別邀請攝影師陳敏佳,帶著一頂紅色帳篷, 前往齊導演鏡頭下這些城市繁景的邊緣,提出警示,藉由兩位攝影師的影像 對話拋出省思:當城市不斷擴張、蔓延、侵吞自然世界,最終長成超乎我們 想像的樣子,那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 以見樹又見林的視野走進城市,成為真正的參與者 第四展區中,齊導演的巨幅空拍城市投影如同廣闊包容的森林,與社會學家 李明璁手機街拍的照片並置,給予觀眾見林又見樹的「家」的視野;展區更搭 配城市中台灣人熟悉的日常聲音,讓人會心一笑之餘,深深被觸動。我們希 望藉此邀請觀眾打開感官,關心所在的城市,進而成為真正的參與者,親自 去創造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樣貌。

《覓城》系列活動 輕盈與顯影:從齊柏林《覓城》看見.看不見的城市 總策展人 龔書章 相遇等候鳥的人 協同創作者 鄧九雲 城市到底是如何被創建起來的?建築物的設計又 是如何成為城市的經典風景? 讓《覓城》特展的總策展人—龔書章老師現身說 法,分享城市建築與環境的共生共榮,或許再次 見到熟悉的城市建築,對城市有更多的想像。 齊柏林空間首度結合文本創作,在跨域合作中我 們從作家鄧九雲的筆下遇見「等候鳥的人」,與 他相遇,從他眼中看見城市的故事,透過作家的 文字,我們重新認識這位渴望飛行中看見的齊柏 林、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家。 4.08 3.21 28 PART 1•高度

2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在城市露營的路上 協同創作者 陳敏佳 一個轉身往山走去的攝影師,如何用自己自給自 足的生活模式看待原本生活的都市環境,反思這 一切是否依然重要?這個春夏之際,我們一起走 到戶外,帶著一頂帳篷圍圈坐下,在星空下聽陳 敏佳分享他「在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 如何當個城市觀察家 協同創作者 李明璁 空中的視角鳥瞰大地全貌,但是實際走進巷弄中 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樣態。我們邀請李明璁老師帶 我們轉換角色,從路人轉化成城市觀察家,即使 熟悉的人、事、物,可能都有不一樣的驚喜和感 受,而那就是人與家的故事。 7.08-09 9.16

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 影像帶來的衝擊是直接的,我們希望讓孩子從雲的高度、鳥的視野,透過影 像的張力,眼見為憑,讓孩子成為對環境「有感」、願意主動關懷環境的公 民。因著這樣的目標,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攜手,五年內邀 請10,000名學童,到全台唯一的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學習 體驗。 我們針對不同年齡學生,規劃「從空中看台灣」、「打開記憶的黑盒子」、「典 藏台灣」等不同主題教案,讓孩子從影像觀察、討論之中,更加認識自己生 長的土地,主動思考我們可以對環境付諸哪些行動。 然而環境的覺察、議題的學習與反思討論不是課程唯一的終點,更希望課程 能夠協助學校老師,成為校園課程的延伸,或是從環境教育,進化成生活能 力、表達能力的養成。這一年,我們得到學校老師的回饋,我們的課程除了 給孩子環境議題的學習,也給孩子在不同領域珍貴的收穫。 學生人數 2,818人 參與學校 80所 服務梯次 98梯次 課程時數 179小時 環境教育基地營 計畫成果影片 30 PART 1•高度

3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環境教育現場反饋之一—從空中看台灣 讓環境教育成為一趟成長旅程 永福國小的老師,本身對齊導演有著敬佩之心,也希望延伸國語課 本中齊柏林的介紹,結合環境議題的教學。因此,老師貼心的替學 生安排了一趟來淡水的環境教育之旅。當然,這趟旅程沒這麼簡單, 孩子得到一個功課,便是規劃前來淡水的交通方式,讓來淡水的旅 程,是環境知識的學習,也是生活技能的練習。 學生也沒有辜負老師的用心,不僅認真的規劃搭車動線、詢問家長 尖峰時刻的注意事項,更是認真的參與課程。課堂中,學生激烈的 辯答,試圖讓彼此理解自己心中的環境影響與解決方案。孩子不放 過任何一絲討論的機會,搞不懂的環境問題,不輕易妥協。 老師也回饋道:「展覽與課程中分享了很多河川污染的案例、環境 的故事,這是我們很難做到的,讓學生可以有更深入的學習。高年 級開始學全台灣的地理,全台的河川介紹,讓他們跟課本上學的做 串聯,是很棒的資源。」還說,一位平時鮮少發言的孩子,在課程 中拿起了麥克風分享,非常開心。 環境教育是為了讓環境更好,同時也是孩子的人格教育,這一路上, 多虧學校老師、各路支持者和我們一起努力,讓孩子成為更棒的人。 探索方案─ 從空中看台灣 課程時間 ▼ 2小時 適用對象 ▼ 國小5-6年級 課程特色 ▼ 除了透過主題展《映河》認識 河川的生命力與人為互動的 映照,再以齊柏林導演的空 拍影像搭配互動卡牌遊戲, 認識鏡頭下的環境問題,並 引導學員思考環境議題與日 常生活的連結,反思其對環 境的態度,進而做出友善環 境的行為。

環境教育現場反饋之二—打開記憶的黑盒子 成為校園環境教育的助手 環境教育方案也能成為學校特色課程的助手。濁水溪的環境與議 題,是南投縣社寮國中的校定課程,負責推動課程的張老師,希望 學生的視野從濁水溪延伸到全台,因此幫學生報名線上方案。透過 基地營課程對台灣河流更細微的介紹,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濁水溪 不同面向;比起課本學術性的介紹,靈活的環境教育能有更多感受。 老師表示,雖然目前7年級的地理課還沒學到河川,但先來看《映 河》展,可以讓學生有先備概念,到時候可以更容易進入課程。還 期許到,希望透過學生對濁水溪的關懷,接觸更多替環境努力的組 織,未來當他們有能力,也可以投入環境守護的行列。 老師的分享也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我們也是 孩子學習的路上,重要的一部分。 探索方案─ 打開記憶的黑盒子 課程時間 ▼ 2小時 適用對象 ▼ 國中7-9年級 課程特色 ▼ 本課程除了透過主題展《映 河》認識河川,更運用常設 展「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 林」,引導學員自主整理齊 柏林導演的生平故事與理 念,最後再運用空拍素材進 行環境議題討論,引導學員 思考環境議題與日常生活的 連結、反思自身對環境的態 度,進而做出友善環境的行 為。 32 PART 1•高度

3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環境教育現場反饋之三—典藏台灣 結合大學專業拉高學生視野 環境教育課程,不只給學習者環境知識、環境態度這麼簡單,也 可以結合學習者本身的專業領域進行延伸。 一個案例便是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的陳老師。他認為,室內設 計傳統課程的角度不會從空中去看,都從室內空間的角度,學生 只看過小尺度,沒看過大尺度。因此,陳老師決定帶學生來到淡 水走訪展覽、體驗課程,幫學生開啟另一個視野。 他說:「他們未來要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必須累積更多的視野, 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想像、眼界和態度的養成,也許短時間不會看 到成果,但相信等他們成為成熟的設計師時,這些經驗都是陪伴 他們成功的養分。」 而另一個是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林老師,他分 享道:「學生缺少教案設計的體驗,經常把教案設計成學術報告, 講述大量的知識,而來參加課程,便可以學習講師開朗風趣的教 育風格,體驗用一個一個遊戲串聯的知識,幫助學生未來快速融 入課程設計的情境。」 老師們希望學生學習的收穫也許不是我們原先設計的,但在環境 教育這條路上,大家都有各自收穫的方式,但我們的目標一致, 都是和學習者一起成長,學習更高更豐富的視野。 探索方案─ 典藏台灣 課程時間 ▼ 2小時 適用對象 ▼ 高中以上 課程特色 ▼ 除了透過主題展《映河》了 解台灣河川特色、人河互動 關係與河川問題,並介紹齊 柏林導演的生平故事與環境 態度,再進行地景變遷影像 比對,藉由不同年代同一地 點的照片比較,討論這些變 化與經濟發展的關連,並反 思未來對土地的想像。

典 藏 齊 柏 林 畢 生 空 拍 心 血 收 錄 台 灣 土 地 的 珍 貴 脈 動 讓 影 像 紀 錄 持 續 發 揮 價 值 這 關 懷 的 厚 度 就 叫 珍 惜數位典 藏計 畫 厚 度 34 PART 2•厚度 02

3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在保存活化珍貴影像的馬拉松賽道上, 穩步前進 空拍視野在環境教育上幫助學生理解土地全貌,而橫跨25年的長期紀錄,更 為環境重大事件留下佐證畫面,提供地景變遷的研究素材。這無可取代的影 像紀錄是台灣珍貴的資產,但龐大資料的數位典藏工作,卻也是基金會沉重 的負擔。 相較於「齊柏林空間」年度策展的壯麗磅礡、環境教育的熱血活力,數位典藏 的工作繁瑣、重複且安靜,沒有太多掌聲。但它就像「下水道工程」,是人們 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所有應用空拍影像進行的策展 倡議、環境教育及其他授權合作,都建立在數位典藏的工作成果之上。 數位典藏工作如同馬拉松,一邊與時間賽跑,但又必須謹慎配速,不能急於 求成,以免巨量資料的協作過程一步錯、步步錯,做了重工或白工。如果說 前三年的摸索試錯,是計畫奠基啟動最艱難的「從0到1」,那麼2022年起, 便是在面對龐大影像資料,這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賽跑中,持續咬牙挺進。 漫長的賽道上,需要許多人力、專業、設備與資金投入補給;基金會除了持 續致力於推廣數位典藏成果,讓更多人理解、認同,以爭取捐款支持與設備 贊助外,更持續透過專業諮詢,優化影像數位典藏與資料管理的流程、制度 與系統,以結合更多志工人力共同推展數位典藏工作進度。 2022年,我們除了穩健推進底片數位化及數位照片屬性資料建置的腳步,並 正式啟動了影片資料典藏作業,更完成重要的里程碑─將齊柏林導演留下 的「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全面優化改版,並上架超過2萬筆影像資料, 期待這座承載著全台灣人共同驕傲的地景資料庫日趨完善,共同見證環境變 遷,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愛上台灣。

我們的工作 傳統底片 近10萬張記錄了1994到2010年島嶼地景的空拍底片,正隨著時 間流逝而老化褪色;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小心翼翼地一張張整理 篩選、高階掃描,再進行影像處理和屬性資料建置,讓珍貴的歷史 影像永存雲端。 數位相片 橫跨2005年到2017年,齊導演留下超過50萬張的數位照片,需 要從不同日期與任務資料夾中逐步整理,一一檢視、篩選、調色, 並依檔案的邏輯架構進行命名管理,才算完成數位照片的整理。 影音拍帶 齊導演留下近千小時的空拍影片,在經過第一步的盤點、轉檔與 備份,並設計出影片典藏管理流程後,目前正接續推動屬性資料 的建立。 屬性資料 上述數位照片、底片掃成的數位檔案,以及影片典藏的啟動,龐 大的影像資料要能有效率地被搜尋、運用,需要以最適合台灣空 中影像的檢索邏輯,一一為其建置關鍵字,並經過層層校正檢核 才算完成。 影像資料庫 藉由資料庫的建置管理龐大的影像資料,同時精挑上架,並搭配自 行開發、持續優化的關鍵字搜尋系統,透過「iTaiwan8」提供便捷 的線上圖庫,方便社會各界進行策展規劃、環境教育、學術研究及 其他授權合作應用。 36 PART 2•厚度

2022年我們完成⋯⋯ 超過2,600張底片典藏 大多未經篩選的10萬張底片,需要一張張透過放大鏡、湊近光桌檢視,精挑 出來小心翼翼掃描後,還要處理因底片老化造成的色彩偏誤和畫面瑕疵;有 時因前人整理的人工出錯,還得重新辨識、勘誤正確拍攝年份與地點。不 搶快、紮實踏穩每一步,雖然成果有限,卻是奠定底片典藏基礎的必經之路。 超過14,000筆屬性資料建置 「只有一大片山稜線怎麼判別地點?」「一片片農地種的是什麼?」「罕見的冷 門建物又是什麼?」這些地景判釋的疑難雜症,是關鍵字建置工作的日常;除了 考驗每位志工的地理知識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更需要整體協作的制度和規範, 以確保檔案秩序與資料正確性。經過前期的作業流程與培訓制度建立,2022年 我們得以結合更多志工與實習生的力量,穩健推展照片屬性資料建置進度。 870筆影片資料典藏 相較於照片,影片格式多元、檔案龐大、橫跨地景範圍大,因此典藏工作的 難度更高。2022年我們除了完成第一道工序—影片轉檔與備份,更研發出影 片屬性資料建置管理的流程,開始著手影片典藏。我們將齊導演留下的空拍 影片素材,一支支的進行精選片段、基礎調色、製作屬性資料與檔案管理, 截至2022年底,共完成870筆影片資料典藏。 「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改版升級,超過22,000筆影像資 料全新上線 為台灣建置一座符合大眾搜尋應用需求的影像資料庫,讓更多人看見台灣, 一直是我們的心願。為此,我們以齊柏林導演留下的「iTaiwan8空中影像資 料庫」為基礎,進行架構與功能的整體優化,並將原有影像資料重整及檢核 校正,連同近兩年數位典藏執行的成果,共計超過22,000筆影像資料,2022 年4月起在全新改版上線的iTaiwan8資料庫中,與全台灣人分享。 3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典藏齊柏林•一起把台灣存起來」 數位典藏展 2022/4/22世界地球日這天,經過兩年的努力, 「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終於全新改版上線, 除了舉辦發表會,我們更策劃「典藏齊柏林•一 起把台灣存起來」數位典藏展,讓民眾對數位典 藏計畫的內容、成果與價值,有更深刻的了解; 展出2個月,共計1,270人參觀。 三大展區以「齊柏林的十萬個為什麼」邀請觀展 者探索思考各種對土地的提問與對齊柏林導演 的好奇;「國土上的名偵探」以互動遊戲讓觀展 者循著照片上的線索找出拍攝地點和地景關鍵 字,體驗數位典藏工作的挑戰和樂趣;「iTaiwan8 帶你飛閱台灣」則引導觀展者在資料庫中搜尋探 索,找出最愛的台灣地景。 全新藝文空間「齊空間」,從攝影藝術 看見齊柏林 許多人以為,齊柏林就只是《看見台灣》的導演, 事實上他更是堅持空拍25年的攝影藝術家。 2022年10月全新開幕的「齊空間」,就是希望 打造一個多元的藝文空間,帶大家從純粹的美 學體驗,重新認識齊柏林。12月15日首檔聯展 《TILTLOOK》,與攝影藝術家Makoto(林育良) 共同展出,透過當代影像的視角,讓齊柏林這 位攝影藝術家重新被看見。 然而無論是齊柏林空間年度特展,或是齊空間 各種展覽的策劃,都要歸功於數位典藏工作執 行所累積的成果,經過有系統的整理典藏,這 些珍貴的空拍作品才得以面世,發揮其環境教 育或美感體驗的價值。 數位典藏成果應用 38 PART 2•厚度

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看見.齊柏林基 金會「為愛齊聲唱」慈善音樂會 這場在228連假,由台北市華中扶輪社主辦的慈 善音樂會中,結合「見山」、「逐岸」、「映河」及 11支重新剪輯的齊柏林導演空拍影片,與原聲 童聲合唱團的天籟歌聲,再現《看見台灣》中最 動人的經典畫面。除了重溫感動,也希望募集 更多善的力量,繼續聽見原聲、看見台灣。 台北101「飛閱台灣」齊柏林紀念攝 影展 時光飛逝,轉眼齊柏林導演離開我們五年了。 斯人遠去,但信念不滅,我們在齊導演逝世五 週年的這一天,在台北101大樓101Gallery展 開為期35天的紀念攝影展,邀請全台民眾再次 感受他鏡頭下每個永恆的美好,重新尋找土地 對自己的意義,一起用影像創造改變的力量。 Today at Apple《映象大地》線上綠 講座 響應世界地球日,基金會與 Today at Apple 攜 手推出《映象大地》系列線上免費課程,除了透 過齊柏林導演的空拍影像帶大家探索台灣之美與 土地故事,更邀請生態攝影師施信鋒、鯨豚攝影 金磊、YouTuber Celine & Cynthia帶領學員體 驗影像創作,一起拍出土地帶給我們的感動。 肯邦台灣設計師節×吳日云《虛實玩 心.看見齊柏林》 知名設計師AUSTIN.W吳日云受邀參與2022年 「肯邦台灣設計師節」,以齊柏林六幅經典空拍 影像翻玩出服裝作品,將攝影作品中具象的形 體與質地,及抽象的流動與寓意,轉化為時裝 設計元素,為台灣之美發聲,也讓更多人看見 「美的力量來自土地的滋養」。 3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以 影 像 為 陽 光 、佐 知 識 澆 灌 喚 醒 全 世 代 心 中 的 綠 色 種 子 在 台 灣 的 各 個 角 落 發 芽 茁 壯 這 信 念 的 深 度 是 未 來 的 根環境 教育 計畫 深 度 40 PART 3•深度 03

4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看見、省思、行動,種下永續家園的希望 環境教育是對土地與下一代最重要的投資,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讓環境 關懷的意識深植每個世代的台灣人心中,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除了以「齊柏林空間」為基地為土地策展、為環境發聲,我們更帶著齊柏林導 演的空拍影像與環境教育使命,走進全台校園與社區;以影像展覽、影片放 映、教材設計、講座活動、體驗課程等多元互動,建構適合不同對象、不同 教育場景的環境教育學習歷程。 2022年,我們持續透過「小小齊柏林.看見台灣校園公播」與「環境台灣」校 園推廣計畫,進入全台校園、打開孩子的心與眼,為下個世代注入齊柏林導 演的高度和視野,散播保護環境的種子;而「飛閱台灣全家鄉」講座,則繼續 巡迴全台、深入社區,走進每個土地故事的真實場景,串起在地觀點,讓更 多民眾從不同的角度看見自己的家鄉。 除了持續拓展環境教育的廣度,2022年啟動的「齊柏林種子學苑」計畫,擘 劃了更完整的發展願景:以兒童環境影像創作夏令營的開辦為起點,逐步建 構更多元的課程類型、更深刻細膩的學習歷程,深化環境教育的耕耘。而「齊 柏林環境學習中心」於2022年獲得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這份肯定 與鼓勵,也成為我們持續向前邁進的動力。 我們相信,環境教育是善待土地的根柢;以影像為媒介,注入環境知識與環 境關懷的引導,讓更多學生與民眾從「看見」開始,觸動內心的「省思」,喚 起友善環境的「行動」,養成全世代改變的能量,未來才有永續的希望。

環境教育發展之一 小小齊柏林.看見台灣校園公播 培育小小齊柏林一直是基金會扎根環境教育最重要的信念,因為我們相信, 給予社會幼苗的每一份滋養,將成就台灣未來茁壯的永續森林。 校園公播計畫從2021年出發,馬不停蹄地走過了2年的歲月;我們帶著紀錄 片《看見台灣》,以及從齊導演未曾曝光的4K空中攝影紀錄剪輯的《美麗台灣 2.0》短片,結合影片放映與校園環境講座,深入全國校園,帶領全國孩童以 從未有過的視野,站在雲的高度來認識自己所處環境的樣貌,並透過環境教 育師資到校分享,引領種下環境教育的種子,期許每一位孩童都是環境守護 的小尖兵,守護家園從小做起。 儘管2022年因為疫情,仍衝擊了計畫入校公播的執行,但絲毫未影響我們熱 切的心,最終依然在年末完成92場,累積了超過1萬6千名學童的參與,從 幼兒園懵懂的小小種籽,到已經長成樹苗的高中大學生,都在每一次的分享 後感觸滿滿,將對土地的熱愛化成守護的精神。 42 PART 3•深度

4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2 校園公播花絮 每一次播映都是客製化的教學 校園公播計畫歷經兩年,走過21個縣市、上百個鄉鎮,我們會針對不同地區 的特色著重準備與說明,透過齊柏林導演的空拍視野,讓學生更瞭解自己家 鄉的環境故事,產生共鳴。低年級的學生,透過影像與分享相輔相成,更容 易理解原本較艱深的內容。 師生們的回饋是最寶貴的禮物 公播最感人的不只是學生的積極認真,陪伴左右的師長們也感嘆分享自己的 所見所感,每次觀賞依然會對台灣更加疼惜。觀賞影片時認真的眼神、聽到 新知時的驚呼聲、活動後感人肺腑的發言分享,都成為我們持續向前的動力, 更相信讓所有人看見台灣的重要。 學生人數 16,385人 參與學校 92所 課程時數 174小時 誰說小小朋友看不懂台灣的美?新店屈尺國小公播當天參 與的學生中有一群特別嬌小的身軀,是附屬幼兒園的小小 朋友們;看著影片、聽著講解,即使對內容一知半解,但 他們眼神中的專注,不亞於國小的哥哥姊姊們! 瑞芳高工學生在聽聞基金會將到校舉辦公播,特別在校內 發起捐發票活動,向師長同學們分享基金會正在努力的方 向,希望以實際行動為基金會助力。活動最終募得逾百張 發票,並在公播當天把這份心意交到我們手上。

RkJQdWJsaXNoZXIy MTkzMTUy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