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看見台灣》中,我們透過齊柏林導演的鏡頭,以不曾有過的視覺震撼,端詳著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傷痕;我們凝聚感動、我們同聲讚嘆,但這座島嶼的故事,仍需靠著大家的力量一起傳唱下去。
2019年4月22日,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在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後棟,正式啟用【齊柏林空間】。起心動念於彙集齊柏林導演一生空拍影像作品,並期許這個空間構築成「聚焦台灣」的影像基地與築夢平台。
匯集齊導25年空拍生涯超過30萬幅珍貴影像作品的【齊柏林空間】,將不定期與國內外生態、保護環境與環保相關的影像創作者合作,透過交流與對話持續闡述及散播友善土地、關懷生命的真諦,構築成一個聚焦於「台灣故事」的影像基地與築夢平台。
誠摯邀請您走訪淡水老街蒞臨參觀,以齊導鳥瞰的高度重新認識台灣,傾聽每個作品傳達的動人故事。
-展覽已結束-
蒼綠、巍峨、雄壯而肅然起敬,是山。
她是路的盡頭,是河的源頭,是古老傳說的發生地,是齊柏林導演原初夢想的起點。
見山,然後見自己。本次特展邀請了社會觀察家、媒體總編輯、主題策展人、新生代登山家、空拍飛行員與山岳氣象觀測員等,從人與自然的生命經驗出發,將「見山」的感受延伸至不同議題,並舉辦系列講座。
不同領域的登山戀人及登山文化研究者,引領民眾從自然山脈走進自我稜線,以齊柏林導演飛閱台灣的視角,在山上探索,在林中感知,讓身、心、靈重新整裝待發。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策展人 王耀邦(格子)
展覽策劃執行 格式設計展策
台灣境內群聚著兩百餘座海拔超過 3,000 公尺的大山,超過 1,000 公尺的山頭更多達一千多座。型態各異的山頭分布在南北走向的五大山脈沿線,構成一種獨特的景觀—台灣本身就是一座傲立在海中的宏偉巨山。
攝影|汪德範
照片提供|格式設計展策
這座標高 3,952 公尺的巍峨巨峰被視為台灣的精神象徽,連同環繞在旁的玉山東峰、南峰、西峰、北峰,銜接成一圈氣勢凜然的山群。高聳的地勢、氣派的線條,這是齊柏林導演在這塊領空流連忘返的原因:為了拍攝玉山,他必須飛得更高。
攝影|汪德範
照片提供|格式設計展策
藉由相關的物件以及珍貴的底片,這個空間試圖勾勒出齊柏林導演生命的輪廓,它像飛機的黑盒子,記錄著航行歷程的點點滴滴,也像一間暗房,沖洗出溫柔的記憶。
攝影|汪德範
照片提供|格式設計展策
九位各具不同專業背景與身分的戀山人,化身為照片的導讀者,一起經由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從高處俯瞰風景的全貌。他們憑藉各自的視角、觀點以及人生閱歷,在影像中細細推敲,反覆搜索,帶領觀者去判讀風景、發現細節,並且思考景象延伸的意義。
攝影|汪德範
照片提供|格式設計展策
台灣的山,原先彩繪兩種主色調:常年的綠,以及白雪的白。漸漸地,第三種顏色浸染了地景,那是蒼涼的土黃色,是一次次天災與人禍在土地上留下的傷口,也是島嶼破碎地質的真相。
攝影|汪德範
照片提供|格式設計展策
一分為二的海岸線,劃出日常生息與無際探索的對照。俯瞰的視角,沿著島嶼曲折、順著高山綿延,來直達內心的悸動。驅動著有意識的追尋、或是不自覺的跟隨,來看見吐息自然與人文的交匯、並感受日月交替與潮汐的動靜。
如同海岸線所勾勒的表情中,展現了千萬風情的情感渲染來呈現:島嶼逐岸之顏,台灣天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