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基金會2021年報

w w w . c h i p o l i n . o r g 在 影 像 中 , 尋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 0 2 1 工 作 報 告

2021 工作報告 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同一片天空下、同一片海洋中的我們, 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Start Vision Faith Aspiration Ambition Gratitude Cultivation 董事長的話 執行長的話 特別報導 基金會的故事 4 6 8 12 對的事 就要做得理所當然 歐晋德 在風雨中 總是有天使出現 萬冠麗 守護希望火種 讓理想持續發光 專訪緯創人文基金會林憲銘董事長 柳暗花明的一年 雲河(北勢溪、黃櫸皮寮) PART 1 從這裡起飛 齊柏林空間發展成果 PART 2 帶你看世界 數位典藏計畫執行成果 PART 3 陪你去實踐 環境教育發展成果 PART 4 信念依舊在 環境影像紀錄推動成果 PART 5 與你走的路 我們的志工夥伴 PART 6 致美好時光 向齊柏林致敬 PART 7 感謝每個你 銘謝各界支持 18 32 40 56 62 70 74 目錄

4 董事長的話 卡內基曾說,人陷在困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比在順境時更驚人。 然而,這句話卻無法套用在身處困境中的地球身上,改變環境的 力量,要透過你我來給予。 齊柏林飛上天際,用宛如神祇的高度幫大家打開視野,他不是科班 出身的導演,只是半路出家的公務員,但他一心一念,所做的每一 件事,都是在幫大地疾呼、找尋療傷止血的方式。 對齊柏林而言,這是在做對的事,而且他做的理所當然,他的堅持 鏗鏘有力。 堅持不懈是一種難,也是一種簡單。難的是,要如何堅持下去,簡 單的是,只需心無旁鶩不做他想。 在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立後,我們也是用這樣的信念一步步走 下去,堅持不懈、心無旁鶩,即使萬事起頭難,但我們從未想過放 棄。有時候,人生中能有所作為的機會或許只有一次,而一同創立 基金會的夥伴都認為,相信此刻就是有所作為的機會。 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 歐晋德 對的事 就要做得理所當然 董事長的話

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隨著基金會的發展逐漸步上軌道,志工夥伴與各界支持持續給我們 力量,這份善念如藤蔓般,開枝散葉,即使2021年遭逢疫情肆虐, 影響百業,也對基金會的營運造成衝擊。但這並未絲毫削減我們對 環境的關注;在疫情趨緩後,無論是環境教育、「尋找下一個齊柏林」 與「繼續看見台灣」計畫的推動,更加如火如荼地展開,而與企業 的跨界合作也未曾停歇,甚至更加熱切,都讓基金會的夥伴們燃起 持續奮鬥的熱情、更加堅強。 回首2021年的工作歷程,時時刻刻,都有著每個重要的你,帶著 這份積極的態度與我們並肩,汲取當下的力量,為我們的家園注入 真正的轉化能量。

6 執行長的話 我很喜歡阿湯哥在《不可能的任務中》的經典對白:「這是不可能的 任務,如果你決定接受它,這訊息將在五秒鐘之內,自動銷毀!」 我們接受這「不可能的任務」,不但沒有銷毀,還每年都有新的挑 戰與任務。四年來,我們的團隊,不但每年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還 更進一步,往更高更困難的任務,自我挑戰。 四年來,基金會的每一步發展歷程,是董事、同事、志工夥伴,以 及無數熱心捐獻者的無私,成就了這美好的一切。我們勇敢前進, 堅持初衷,放大能量,把看見台灣的美好夢想,一步一腳印的實踐。 2020~2021年,世界因為疫情陷入愁霧中,當然衝擊到基金會的 各項計畫;沒有人知道這場風暴會持續多久,但是我們也不敢懈怠; 公益型基金會的維運,端靠募款,當疫情衝擊了人們生活日常與經 濟活動,我們常徹夜擔心:在這節骨眼上,誰還能有餘裕支持我們, 支持基金會? 幸運的是,在風雨之中,總是有天使出現,讓我們感受到最珍貴的 眷顧。疫情趨緩後,源源不絕的正能量湧入,讓齊柏林空間恢復運 在風雨中 總是有天使出現 執行長的話 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 萬冠麗

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作,走遍全台的《看見台灣》校園公播、「飛閱台灣全家鄉」社區講 座與「環境台灣」校園推廣計畫,在天使的眷顧下,得以順利進行。 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培育更多環境紀錄片創作者,同時也在百般 困難中,啟動了最艱難的傳承─拍攝《看見台灣3》。這些都是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創立的初衷與信念,這些使命,都非常艱難, 幸福的是,總有天使願意陪伴我們走過低谷,迎向山峰的光,努力 完成任務。 謝謝每個你,謝謝每一位天使,讓基金會有能力把「初衷」變成「進 行中」;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愛台灣的使命」。 謝謝遠方,謝謝天使帶來的光,我們會帶著信念,對環保台灣,繼 續渴望。

8 特別報導 「那天,齊柏林就坐在這張沙發上,興致勃勃 地SHOW出空拍影像,說著對電影的期待與夢 想⋯⋯」 緯創人文基金會董事長林憲銘董事長回憶著與齊 柏林初次見面的景象,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卻宛如多年老友相談甚歡,當天,林憲銘幾乎是 不假思索地,立刻決定挹注資金,讓《看見台灣》 得以完成。 林憲銘深信,人之所以會相聚在一起,都是因為 「緣」,讓有著共同理念、夢想的人,自然而然成 為夥伴。當初,沒人覺得紀錄片能賣座,甚至連 上院線播映都沒把握,林憲銘忍不住想,即便是 變賣家產、四處奔走籌資拍攝電影的齊柏林,心 裡也沒有賣座的期待,單純地只是想讓大家看 見,他在天空所看見的美麗與哀愁。 「這個人,把自己的人生都投入,不求回報,只 想用最擅長的方式讓大家看見,台灣很需要有這 樣態度的人。」林憲銘認為,正因為齊柏林的心 無雜念,《看見台灣》才能成功地將台灣人心凝 聚在一起。 《看見台灣》以雷霆萬鈞之姿,一上映就打破台 灣影史紀錄,電影爆紅後,知名度高漲的齊柏林, 要找人投資下部電影更加容易,大有所為的機會 也更多了,但他謹記初衷,一如既往,常與夥伴 熱切地分享下個階段的夢想⋯⋯只是在一場意外 後,一切嘎然而止。 「齊導演付出一輩子的心力,就連人生最後一刻 也停在他最熱愛的工作上。他的理念和夢想言猶 在耳,若因為他的離去而停下來,不僅可惜,也 對不起他。」因此在齊導演離世後,林憲銘提出 特別報導│專訪緯創人文基金會林憲銘董事長 守護希望火種 讓理想持續發光 受訪者│林憲銘董事長 文│賴宛靖

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成立基金會的初步想法,希望透過基金會的運 作,讓齊導演持續發揮影響力。 「生過火的人最清楚,火種是不能滅的,萬一火 種熄滅了想再生起來,很難!有火種就快很多。 基金會就是火種,透過眾人支持,一點一滴加入 柴火,即便承受風吹雨打,讓火光微弱、幽暗, 但火種仍在,就有機會再次燃燒、發光。」 很幸運的,在緯創人文基金會與其他志同道合的 朋友共同支持下,基金會順利落腳淡水,將得忌 利士洋行後棟的歷史建築打造成「齊柏林空間」。 林憲銘認為,將齊柏林的離去對台灣產生的衝擊, 用靜態方式在這個場域中慢慢消化、醞釀成另一 股正能量,細水長流,匯聚成發展的養份基礎。 有了長期場域後,基金會有了聚焦基地,讓火種 慢慢蔓延,產生的熱度得以延續,以齊柏林空間 年度展覽為基礎,進一步投入數位典藏、環境教 育等計畫,站穩腳步後,2021年再正式啟動下 一部電影的計畫。 林憲銘樂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邁出新步伐,戮 力推動環境紀錄片的拍攝、尋找下一個齊柏林, 讓專業團隊與有志之士延續這未竟的理想。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紀念。回首 這十年,人們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人們掌握 了哪些機會?又面臨哪些挑戰?如果這十年環境、 生態沒有變得更好,就要勇於對自己提出挑戰─ 這是拍攝下一部《看見台灣》最重要的理念。」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將近四年,在眾人圈起手心、 悉心呵護的火種微光,持續點燃希望,為美好的 未來點亮一盞燈,不分你我,照亮改變環境的願 景與前路,願每一盞星火,都可以讓生活在這片 土地上的你我,找到為永續生命努力的方向。 緯創人文基金會成立於2010年,以「利他」理念,為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的平衡,及提升人文價值而努力,尤其聚焦於棲 地守護、環境教育、環境影像紀錄、多元實驗教育,及弱勢與偏鄉關懷等關鍵領域。 早在人文基金會成立前,緯創資通即長期贊助支持荒野保護協會等專業公益組織,因著關注環境的共同理念,林憲銘董事長 力挺齊柏林導演,成為《看見台灣》重要的幕後推手,更在齊導演不幸離世後,持續支持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設立與營運, 現為基金會董事。

10 執行長的話 2020年,全世界陷入疫情風暴,而台灣人人齊心抗疫、努力阻絕 病毒蔓延,在紛亂局勢中宛如烏托邦,人們的生活都能如常;但 在2021年5月,疫情還是進入了三級警戒,世界彷彿被迫按下了 靜止鍵,如同翱翔天際的飛機螺旋槳突然停下,只能在空中順著 氣流擺盪⋯⋯ 對基金會來說,疫情不但直接衝擊齊柏林空間的營運,也讓所有講 座活動和前進校園的環境教育推廣計畫被迫暫停;而疫情對經濟活 動造成的巨大衝擊,對仰賴募款的公益組織來說,更是前所未有的 巨大考驗。 沒有人知道這個「暫停」是多久,但基金會想推展的事很多很多, 儘管在疫情衝擊下,我們前進的腳步也沒有片刻停歇。而當你真心 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首先,在前三年努力建立的基礎上,基金會於2020年底獲得文策 院及全家便利商店「零錢捐」的挹注,讓各項計畫有經費在2021年 得以順利開展及延續。而當世界再次按下「PLAY」鍵後,許多志工 加入團隊,更是基金會最豐盛的收穫;有不少人在疫後重新檢視自 己忙碌卻空洞的生活,轉念一想,決定投入公益貢獻己力。 一場疫情考驗,看似處處遭遇困難,但在點滴投入累積的正能量支 撐下,突然間一切明朗了起來─我們在貫徹實踐四大使命的路 上,一步一腳印地向前邁進,在有志之士攜手合作、用心滋養下, 開出美麗的花朵。 基金會 故事 柳暗花明的一年 基金會的故事

1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永續 經過前期的摸索試錯、克服技術困難,2021年 我們在文策院的經費挹注下,將齊導演留下龐 大空拍影像進行數位典藏的工作,進度得以穩 健推展;而「聚碩科技」及旗下「聚上雲公司」 提供的技術奧援,更協助我們將齊導演留下的 「iTaiwan8影像資料庫」改版升級,建立一座永 續保存地景變遷、把台灣存起來的影像資料庫。 扎根 基金會以齊導演的影像為媒介,規劃設計適合 不同年齡層的教材教案與講座活動,推動全民 環境教育。2021年在全家便利商店零錢捐的支 持下,不只以「齊柏林空間」為基地,為土地策 展發聲、邀請學童入館體驗學習,更帶著《看見 台灣》紀錄片前進校園公播,及舉辦「飛閱全家 鄉」全台巡迴講座;同時也在勤誠、勤眾興業的 支持下,以雲林五所國小為示範點展開「環境台 灣」校園推廣計畫。期待透過環境教育的持續深 耕,讓土地與環境資源生生不息,創造下個世 代的幸福基礎。 傳承 培育更多環境影像紀錄者,為台灣尋找更多齊 柏林們,一起藉由影像凝聚「珍愛土地、關懷環 境」的行動力量,是基金會在創立之初就設下的 目標。2021年在全家便利商店零錢捐的挹注下, 我們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與「新北市紀錄片 獎」攜手合作,增設「齊柏林環境紀錄獎」,鼓 勵優質環境紀錄片創作,也讓值得關注的環境 議題被更多人看見。 志業 基金會肩負著齊導演記錄台灣環境的志業,將 號召更多創作者,一起用他們的視角和關愛土 地的方式,繼續以影像引領全世界看見台灣。 2021年我們正式啟動《看見台灣Ⅲ》拍攝計畫, 歷經兩輪共7位導演的提案評選會議,已決選出 多年深耕紀錄片拍攝、囊括國內外多項紀錄片 獎項的導演掌鏡,預計於2022年展開一整年的 拍攝。

12 基金會的故事 2021年走過的里程 「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 各級學校積極參與 01.13 02.05 「逐岸系列講座三」 黃之揚:垃圾包圍的海岸 03.05 「飛閱全家鄉」台東場講座 呂縉宇×齊廷洹:看見生態之旅 03.26 「小小齊柏林.看見台灣校園公播」 計畫開跑 03.03 「飛閱全家鄉」花蓮場講座 馬躍.比吼×戴興盛×齊廷洹: 看見環境.看見人 03.25 「祈願.看見幸福─永續石岡」 齊柏林影像暨SDGs意象展 於台中石岡旅客服務中心 展出一個月

1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宜蘭綠色博覽會「希望城堡」 夢想騎士館齊柏林專區展覽 03.27 2021年度志工感恩晚會 03.30 「飛閱全家鄉」基隆場 「世界地球日.全家一起看 見台灣」海廢講座、淨灘暨 《看見台灣》戶外放映 04.24 工業技術研究院 《看見.福爾摩沙》攝影展 04.14 傳愛行動慈善音樂會─ 齊柏林影像首次搭配貝多芬 「田園」交響曲展演 03.28 世界地球日《修復.台灣》 21天線上攝影展 04.22

14 基金會的故事 「逐岸系列講座四」 柯金源:台灣海岸環境變遷 08.28 齊柏林空間《映河》 開展記者會於淡水河船上舉辦 10.08 齊柏林空間《逐岸》展閉展, 總計16,046人次入館參觀 09.13 因應疫情三級警戒, 齊柏林空間暫停開放 05.15~07.23 「全家一起看見台灣」公益零錢捐 第二年啟動記者會,黑松汽水推出 「看見台灣」聯名紀念罐, 支持環境教育拍攝 10.20 《看見地球,看見福爾摩沙》 楊亞祖.貝童×齊柏林 聯展 10.23

1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數位典藏計畫於文策院 TCCF創意內容大會 「接下來練習場」展出 11.10 尋找下一個齊柏林計畫─ 「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徵件開跑 12.09 「飛閱全家鄉」屏東場講座 黃美秀(黑熊媽媽): 黑熊共生共榮的山林 12.16 「飛閱全家鄉」台中場講座 黃嘉俊(黑糖導演):看見台灣.海洋之子拍攝 11.13 基金會全新官方網站 改版上線 12.15 「環境台灣校園環境教育推廣計畫」 在雲林虎尾立仁國小舉行開幕式 11.05

16 執行長的話 01 齊柏林空間發展成果 齊柏林空間三歲了,從「見山」、「逐岸」到「映河」,這座全台唯一從高 空看見台灣的影像基地,承載著延續齊柏林精神、推廣全民環境教育 的使命,以「山、河、海、城市、人」的軸線為土地策展發聲,有系統 地帶領人們不只是看見、更深刻閱讀這座島嶼。 這裡沒有厲聲的批判,沒有沉重的說教,只是溫柔地透過影像,將台 灣土地與齊柏林導演的生命故事娓娓道來,讓人們在「看見」之後,開 始相信自己也能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PART 1 Star t.從這裡起飛 START 從這裡起飛

1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在這裡 一起望見幸福的可能 「齊柏林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作品,必須被看見,繼續感動在這塊土地上生活 的人們!」在這樣的信念下,我們創建了齊柏林空間;2019年以《見山》為起 點,2020年用《逐岸》描繪家園的輪廓,2021年《映河》轉為人心的映現,三 年來已創造近45,000人次的感動。 除了透過空中影像展現島嶼魅力,並融入環境教育知識外,在這裡我們更想 做的,是傳遞齊柏林導演無悔的人生中,對台灣土地滿滿的愛與熱情,並將 這份懷念與感動,化為改變的力量。 延續這份「用影像,創造改變的力量」的使命,齊柏林空間經過《見山》、《逐岸》 展在全民環境教育所發揮的價值,獲得全家便利商店的肯定;「全家一起看見 台灣」公益零錢捐,在艱困的疫情期間,一點一滴撐住了齊柏林空間的策展 營運能量,更讓超過2,100位學童入館體驗另一種看見與感動,播下更多守 護環境的綠色種子。 以齊導演的影像為媒介,開展多元觀點的對話,喚醒、連結更多對環境的 關注,是齊柏林空間的重要使命;在這條以齊柏林空間為基地推動全民環境 教育的道路上,我們會一步一腳印,一直走下去。

四面環海的台灣,有長達1,200多公里的優美海岸線,得天獨厚,卻也歷盡 風霜,飽受海廢污染與人工堤岸的破壞。身處海之國,身為島之民,齊柏林 空間創建後的第二檔年度特展,即以《逐岸》為題,藉由齊柏林導演的視野, 引領人們以廣闊客觀的高空視角,用心領略台灣海岸的故事並看見真相,在 日昇月落、潮汐更迭及土地變化的軌跡中,思考人們與島嶼的未來。 《逐岸》特展涵蓋五大展區主題及環境劇場,除了帶領觀展者從高空欣賞台灣 海岸美麗多元的面貌,也從海岸線變化、海洋資源保育等議題,與來自不同 領域、同樣關注海洋的行動者對話,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 間,取得平衡。 18 PART 1 Star t.從這裡起飛 讓美麗與缺憾,同時存在一個空間, 這是真實的世界,也是真實的人生。─ 齊柏林空間特展第二檔 《逐岸》2020.08.08~2021.09.13

1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參觀人數 16,046人 導覽場次 441場 導覽人數 7,536人 天成嶼岸的容顏 台灣東北部的峽灣海岸、東部的斷層海岸、南端的珊瑚礁海岸、西 部沙質海岸,乃至離島獨特的柱狀節理海岸景觀,都是上天賦予人 們的豐富資源。透過齊柏林的高空觀景窗,我們得以窺見這條海岸 線的質地組合與美麗容顏。 記憶的黑盒子.齊柏林常設展 齊柏林導演留下的不只是《看見台灣》,更是對於這 片土地的熱愛。因此在展覽中特別設計一方模擬底 片沖洗暗房的空間,在此欣賞齊導演拍攝的影像與 紀錄,不僅能深刻感受到齊導演對飛行的熱愛,還 有對環境關懷的使命感。 戀戀.豐饒之境 海洋資源保育已經是聯合國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之一,如何妥善運 用資源又不致過度破壞,與海「共生」將是人們不斷學習的課題。透 過六位專業導讀人,帶領人們認識台灣珍貴的海岸生態。 逐岸交會.對話空間特展區 如同大海洋流的交匯,特展區邀請來自不同領域、 同樣關心海洋的行動者,一同喚起所有人對於海洋 環境教育的重視,並力行親近海洋,守護海岸線, 希望在他們的帶領下,延續齊柏林精神,開啟與人 們下一個對話的可能。 再見.海岸線 台灣的海岸線變化萬千,有可供人們踏浪的平坦沙灘,也有形狀怪奇 的礁岩景觀,但無論是哪一種海岸,在承受造物者鬼斧神工的雕琢之 餘,更面臨嚴重的海岸水泥化、人工化干擾,迅速改變了原有的樣 貌,海岸線的消逝讓台灣變瘦了、讓災禍變多了……人們只能無奈地 跟海岸線說再見?還是能做哪些努力,守護她美麗的天然線條? 2021.05.15~07.23 因應疫情三級警戒閉館

在這不大的空間中,因著齊柏林導演的照片,似乎跟著他上山下海,看到台 灣的美麗,當然,也看到因為人類的生活,改變了台灣的風貌! 充滿知性、感性的導覽,透過齊導的眼,齊導的心,將他所遺愛的台灣,呈 現在我們眼前。不經意,我竟然濕了眼眶⋯⋯ 愛家園的心,或許我們多少都有,但是像齊導這麼堅持的愛,那份真與用心, 令人心生敬佩。 來淡水非常值得推薦的旅程安排,更建議隨著導覽並觀賞20分鐘左右的影 片,感受身為台灣人的驕傲與省思。 洪家茵|發表於「齊柏林空間」google評論 之前在網路上看逐岸預告片就有點眼眶濕潤,來到齊柏林空間更是重回欣賞 看見台灣的感動,藉由一張張台灣的空拍美照震撼你的眼,但人為了生存經 濟,也讓美麗土地變了樣,我們要如何與自然和平共存呢?值得深思,來淡 水老街若想要不一樣的心靈之旅,很推薦大家走到老街尾端的齊柏林空間∼ 部落客阿一一│發表於阿一一之食意旅遊 民眾迴響 20 PART 1 Star t.從這裡起飛

2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齊柏林來過 齊柏林走了 他沒帶走什麼 卻留下了什麼 我來了 我走了 我沒帶走什麼 卻獲得了什麼 未具名│發表於展區「逐岸對話」留言牆 「逐岸」的岸字,就是台灣島的象形!山字頭是烏岩角,干字的一豎,是台 灣南端的鵝鸞鼻群礁體!凹凹凸凸的,是因人為或環境自然因素,形成的台 灣海岸線!海,離我們很近,我們卻不懂她!當凹凹凸凸越來越支離時,卻 已是危機了! 楊美齡│導覽志工 志工心得 四面環海的臺灣每一段海岸線都是不同的樣貌,從岩岸、沙岸、珊瑚礁海岸 到斷層海岸,具有不同的美感。如何讓各年齡層來館的來賓認識與有感是身 為基金會導覽志工的使命。團體預約導覽大多國小中年級以上,有一次遇到 一個大挑戰,要幫一年級的學生團導。他們這麼小,臺灣的東、西,南、北 方位他們可能還不是很清楚,如何能對空拍照片有感覺?因此利用臺灣立體 地形圖讓他們看著空拍作品,指出相對應的位置,這樣他們才可以瞭解並且 有印象,也才能欣賞臺灣海岸之美。 陳錦雪│導覽志工

河流是土地的血脈,像母親一樣滋養著土地上的人們,重要的人類文明起源 都是傍河而生。台灣有多達110多條列管河川和無數的荒溪野水,河流帶來 了沃土和水源、孕育了產業和聚落,更扮演著運輸和代謝的重要角色。繼《見 山》、《逐岸》後,齊柏林空間第三檔年度特展定調《映河》,希望帶大家從看 見河流來認識台灣。 由河衍生的環境議題相當多元,《映河》是基金會策展小組反覆思辨後的凝聚: 河流如明鏡,反映大自然的美和無情,也照出人們的善與殘酷。《映河》展將帶 著觀眾從上游一路到下游,在看見河流原初的美麗、與城市交融的變化後,也看 見守護河流的責任,期許大家以河為鏡,重新檢視,思考人河共生的永續未來。 每條河流都有複雜的支流系統,我常覺得,人生也是如此, 由不同的遭遇和經驗組合而成現在這個樣貌。─ 22 PART 1 Star t.從這裡起飛 齊柏林空間特展第三檔 《映河》2021.10.09~2022.秋

2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2021年10月8日午後,波光粼粼的淡水河上,「藍天一號」遊艇由關渡碼頭 啟航,載著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等貴賓及新聞媒體,乘滿各界的支持與期待, 在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劉建隆的淡水河人文與生態導覽下,緩緩航向「齊柏 林空間」《映河》展的起點。 這場別開生面的記者會上,「映河」二字在緩緩傾瀉的流沙中逐漸成形,為《映 河》展揭開序幕,也象徵透過「全家公益零錢捐」每位朋友點滴捐輸、積沙成 塔的力量,撐起齊柏林空間策展營運的能量。而藉由沿著淡水河的航行導覽, 我們也期待能帶領人們閱讀這條北台灣母親河與城市的共生,讓河流的滋潤 氣息,喚醒人們對土地的關注。 記者會當天非常感謝CTWANT、ETtoday新聞雲、八大電視、三立電視、大 愛電視、中天新聞、好事聯播網、青年日報、客家電視、紅樹林有線電視及 聯合報(以上以筆畫排序)等媒體朋友盛情出席及報導,將《映河》展介紹給更 多社會大眾。 開展記者會

參觀人數 5,278人 導覽場次 142場 導覽人數 2,870人 A 河流開始的地方 台灣河流西長東短,各有特色,無形的水氣在天空中凝 結,隨著重力降落在地表,逐漸匯聚成細流,從起初的 無人之地,一路雕刻著大地,最後緩緩入海。各河系沖 積出島嶼上的形色,堆疊豐厚歷史,我們依賴河的養分 與能量,造就出人類聚落與城市發展的基石。 B 沈浸在流動之中 每條河流各有其姿態與故事,沈浸在動態影像的幽微場 域中,隱然浮現出百變的大河大水,走進齊柏林導演的 鏡頭中,看見河流與我們的交織,而在輪迴的光影裡, 河流低語闡述著她的美麗與滄桑,傍河而生的我們,能 否找回最初與大地的連結和感動。 C 與河映照的我們 河流從起源到出海,在奔流的歷程中遇到的種種經過, 我們使用三種呈現方式來闡述,一是以「調色盤互動」來 突破河流的色彩感官印象,二是以「翻翻書」方式帶領您 切入環境課題,三則是以「導讀人影音」的方式,緩緩道 出他們與河流的生命故事。 D 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 齊柏林導演將攝影的熱情,延展成為對台灣土地的熱 愛,在生命長河裡懷抱著持續紀錄的使命,一次的空拍 任務中讓他高飛,去了更美的未來,而留下來的影像正 持續發著光,我們以「光桌」形式展現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照映其精神傳承與開創視角,再次撼動台灣人的心。 A 河流開始的地方 B 沈浸在流動之中 D 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 C 與河映照的我們 環境劇場 售票櫃檯 自2021.10.09開展統計至2021.12.31 24 PART 1 Star t.從這裡起飛

2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映河》特展亮點 主視覺 走進齊柏林空間,映入眼簾的是曲流蜿蜒、充滿活力的秀姑巒溪;仰 頭望著長虹橋畔齊導演最後飛翔的地方,低頭則看見粼粼波光閃爍 著虹彩,朝旅人緩緩流淌而來—這是《映河》展主視覺的迎賓巧思。 峽谷廊道 踏著波光,朝河流的源頭走去,由十五幅齊導演少見直式構圖作品 打造成的峽谷廊道,除了展現台灣河川上游山高水急的氣勢,更引 領民眾從絕美的峽谷縱觀河流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即便有懼高症,齊柏林依然因 著對一片土地的愛與熱情,飛 上高空,甚至為之隕落。 想要謝謝他,讓我們不只看見 台灣,也看見真正愛台灣的人 是以什麼樣的信念與姿勢去努 力、去傳揚。 觀展民眾│姜采妮 當空拍影片變成一張張巨幅照 片,穿梭其間,更能感受河流 映照在台灣土地上的嗚鳴…… 希望,只有樂章,不見哀歌。 觀展民眾│Ramson Lin

沉浸式劇場 以巨幅L型螢幕打造的沉浸式劇場,播放著由齊導演近50顆鏡頭剪 輯而成的影片,讓河川在牆面、地面流動,創造如電影《全面啟動》 般的空間錯置感。策展小組希望帶給參觀民眾更深刻的影像感動, 在內心沉澱、生根後,轉化為更積極的守護家園行動。 水色變幻調色盤 齊柏林曾說:「你在調色盤上看過的顏色,我在河流上都看過」;策展 小組於是將齊導演鏡頭下河流的顏色,集結為觸控式螢幕上的30張 色票,只要點選任一色塊,便會跳出對應的河流影像與故事。五顏 六色的河流看似超現實,卻無比真實地反映人類對待河流的方式;藉 由這炫目卻又怵目的互動體驗,引導參觀民眾推己及河、深刻反思。 進入第二個展間我的眼淚就潰 堤了。 坐在地上彷彿雙眼被齊導帶領 看著台灣這片土地,那種撼動 讓我淚流不止,也深深地感嘆 台灣失去了齊導,是多麼令人 痛心。 觀展民眾│楊雅慧 人們怎麼對待河流,它就映現 出怎樣的姿態…… 齊導說調色盤的顏色,他都在 台灣的河流看過,我原本以為 這是誇飾,沒想到是事實!人 人都該去認識一下台灣的河, 這空拍的視野讓人震撼。 觀展民眾│賴怡靜 26 PART 1 Star t.從這裡起飛

2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跟著導讀人一起朝河走去 「以影像力量串連環境對話」是齊柏林空間一貫的策展理念。《映河》展同樣透過四位導讀人與河川交 織的生命故事,帶給觀者更多元的觀看思維。除了可以戴上耳機觀賞訪談影片,更特別策劃4場導 讀活動,邀請民眾一起朝河走去! 一起淨一條河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劉月梅 我們常常聽到淨灘、淨山,但卻很少聽到淨河。 淨河不只是環境行動,更能從這些廢棄物中, 看見環境的故事。因此我們邀請劉月梅理事長, 分享淨河的經驗與有趣的發現,再挽起袖子一 起淨河,為淡水河盡一份力。 濁水溪的一生 自由攝影師 許震唐 漫遊淡水河 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 陳建志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孕育雲彰地區的農 業、工業,沿岸的人們卻因水的分配起了紛爭。 長期關注濁水溪的許震唐,以攝影師的視角及 田野工作的經驗,講述濁水溪的故事,與對於 水資源利用的思考方向。 淡水河縱古至今承載著許多故事,是北台灣重 要的城市命脈,但我們卻鮮少有機會了解。車 行的步調太快,散步的視野太淺,因此我們騎 乘單車,跟著陳建志老師漫遊淡水河,細細品 味淡水河的溫度。 與淡水魚相會 淡水魚觀察家 周銘泰 關心河流地景的同時,也該關注河裡的朋友! 長期投入淡水魚觀察保育的周銘泰老師,將分 享他的心路歷程與見聞,更帶大家走進溪流, 看見溪流復育成果,認識淡水魚生態。 2.12 4.30 7.16 3.12

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 「齊柏林空間」運用豐富的空拍影像數位典藏,透過展覽與大眾對話,更希望 打造成學童的「環境教育基地」,讓孩子們從看見台灣、認識台灣開始,慢慢 對家園產生更多認同和關懷。 因著對環境教育的共同使命,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攜手,5 年內邀請10,000名學童,到全台唯一的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 免費學習體驗,讓更多孩子看見台灣土地的美麗與傷痕,為台灣的未來,播 下一顆顆永續的綠種子。 除了展館年度特展的導覽,更針對不同年齡學童,規劃「從空中看台灣」、「打 開記憶的黑盒子」、「典藏台灣」等不同主題教案,除了希望帶給學生感動、 震撼,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識到我們必須為正在變遷的環境做些什麼,透過自 省,讓學生真正成為守護環境的一份子。 在各式環境教育課程的引導下,孩子們的臨場問答及反思力道,讓大人們驚 艷不已,彷彿也看見了這片土地的希望。 參與學校 53所 28 PART 1 Star t.從這裡起飛

2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學生人數 2,109人 服務梯次 76梯次 統計時間自2020.10.08計畫啟動,至2021.12.31 課程時數 127.5小時

探索方案之二—打開記憶的黑盒子 打開孩子對環境的承諾 從影像認識環境問題只是開始,終究是希望讓參 與者發現自己也有環境影響力,願意許下承諾、 投入行動,即便再微小,也是一股力量。在「打 開記憶的黑盒子」課程中,我們利用台北盆地空 污的照片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從18個關鍵字中 挑選出與照片環境現況相符的關鍵字,並選擇他 們認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式。 來自不同地區的學員會分享選擇上的差異,住在 都會區的學生選擇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住在 比較偏遠、交通相對不便利區域的學生,則分享 可透過汽機車共乘的方式,減少空氣污染。 即便友善環境的行為有所差異,但「關注環保議 題」是學生們對於解決環境問題的共識,學生一 致認為,關注環境議題是他們即刻就能做到、 有實質意義的方式。環境教育不僅是要孩子看 見缺憾,更希望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替永續 環境找回缺少的拼圖。 探索方案之一—從空中看台灣 看見環境,也看見孩子的心情 在「從空中看台灣」的課程,讓孩子看到環境面 臨的問題,也看見孩子對破壞的擔憂,同學們 在看見溪流污染的照片後給予回饋:「我感到很 害怕,擔心以後沒有乾淨的水可以喝」,我們便 藉此和同學討論水庫水質保護、關注水庫治理、 集水區政策的重要性;而九德國小的同學也在課 程介紹淡水河挖子尾工業污染事件時,拋出「是 不是政府罰錢罰得太少了,所以他們都不改善」 的提問,該問題也讓我們和同學們談到公民監 督的力量。 看見環境問題固然重要,了解如何改變也更是 關鍵,課程中設計卡牌遊戲環節,學生可以透 過卡牌遊戲,進行環境問題解方的配對,過程 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而同學彼此也透過 辯論方式,思考及表達出自己對環境行動成果 的看法。 30 PART 1 Star t.從這裡起飛

3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探索方案之三—典藏台灣 看見地景變遷,思索永續未來 在「典藏台灣」課程中,我們希望孩子看見土地的變遷,思考變遷帶來的改 變,我們透過同一地點不同年代的照片進行觀察比對,包含捷運淡水站20 年變遷、淡海新市鎮10年變遷、921地震後南投九九峰20年變遷等,並邀請 學生分享感受。 其中令人相當印象深刻的,一位家鄉在淡水的大學生,提及對淡水變遷的看 法:「我不喜歡這樣的改變,以前淡水真的是小漁村,隨時可見到有很多人在 岸邊工作,如今都只剩觀光客。」,另一位淡水商工的學生則分享:「我喜歡 現在的淡水,我喜歡到金色水岸廣場待著,若是沒有金色水岸,我想我不會 常常去捷運站附近。」 從學生的發言裡,感受到他們是真真實實的思考過環境變遷對自己的意義, 即便看法不同,但都願意分享對家鄉環境改變的心情。也許,我們沒辦法陪 伴孩子看見每一個改變,但卻可以成為一個引導人,藉著齊導演的眼睛,陪 伴孩子典藏美麗,珍惜大地。

32 執行長的話 02 數位典藏計畫執行成果 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近千小時影片,框出1990年代至 2017年間的島嶼地景;這是齊柏林堅持25年、在直升機上度過2500 小時的生死交關,更是記錄台灣地景變遷無可取代的珍貴資產。 為了讓這些影像發揮價值,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從成立之初,就將數位 典藏計畫視為核心任務;我們從零開始摸索,猶如一場沒有掌聲的馬拉 松,一步步整理、數位化龐大的影像資料、建立資料庫,賦予齊導演 畢生心血更多應用的可能,讓影響力得以永續傳承。 VISION 帶你看世界 PART 2 Vision•帶你看世界

3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典藏大地脈動 刻不容緩 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王鑫 齊柏林空拍記錄台灣25年,留下見證台灣地景變遷的大量影像,是無 可替代、更不可能重來的特有資料;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著手進行影像數位典藏,為台灣保存地景資料庫,肯定是價值獨 到、無可取代。 數位典藏計畫除了保存當代特有的台灣地景變遷影像紀錄,供後世對照比 較,意義非凡;更透過建立影像的屬性資料,作為詮釋當代地景的基礎, 提供歷史證據。 由基金會典藏的齊柏林空中影像屬於低空傾斜航照,與農林航空測量所 產製的垂直航照不同。傾斜航照是一般人習慣俯視的角度,可讀性高, 較容易辨識地物,因此更適合做為共同討論議題及推廣環境教育使用。 龐大影像資料的數位典藏,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經費的工作;然而,目 前一般民眾與政府機關,尚未充分了解這些影像資料的應用價值,以及 進行數位典藏的重要性,因此在計畫推動上也較難獲得足夠的資源。期 盼基金會除了透過各項展覽活動推廣,也可多和相關部門合作發展應用案 例,除了爭取更多認同和支持,也讓珍貴的影像資料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王鑫教授過去任職於國立臺 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也曾擔任行政院國發會委員 等職務,對地景保育的付出 不遺餘力;除了教學與研究, 更透過專欄、著作、節目等 方式,向大眾介紹台灣地景; 齊柏林導演也曾向王鑫教授 請益,如何詮釋地景現象。 基金會延續齊導演理念,於 籌備展覽、為影像建立詮釋 資料時,也繼續向王鑫教授 請益,並於2021年特聘王鑫 教授擔任數位典藏顧問。 ▲ 專家觀點 ▲

我們的工作 傳統底片 近10萬張記錄了1994到2010年島嶼地景的空拍 底片,正隨著歲月流逝逐漸老化褪色,我們必須 與時間賽跑,小心翼翼地一張張整理篩選、高階 掃描,再進行後續的影像處理和屬性資料建置, 讓珍貴的歷史影像永存雲端。 數位相片 橫跨2005年到2017年,齊導演留下超過50萬張 數位照片。連同底片掃成的數位檔,龐大的照片 資料要能有效率地被搜尋、運用,需要以最適合 台灣空中影像的檢索邏輯,一一為其建置關鍵 字,並經過層層校正檢核才算完成。 影音拍帶 相較於照片,影音拍帶在檔案格式及影像內容 上,更加多元且繁雜,管理難度與所需的設備資 源都大幅增加。我們先針對近千小時空拍影片完 成盤點、特殊格式轉檔與備份,並設計出影片典 藏管理流程,將接續推動屬性資料的建立。 影像資料庫 藉由資料庫的建置管理龐大的影像資料,同時精 挑上架,並搭配自行開發、持續優化的關鍵字搜 尋系統,透過「iTaiwan8」提供便捷的線上圖庫, 方便社會各界進行策展規劃、環境教育、學術研 究及其他授權合作應用。 34 PART 2 Vision•帶你看世界

3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2021年我們完成⋯⋯ 3,000多張底片典藏 經過前期的摸索,在克服掃描技術的困難後,2021年,我們馬不停蹄地進行 底片高階掃描;而在掃描之後,還需要處理因底片老化造成的色彩偏誤或畫 面瑕疵,並為每張照片建立拍攝年代、地點等基礎資料。不搶快、紮實踏穩 每一步,雖然成果有限,卻是奠定基礎的必經之路。 10,000多筆屬性資料建置 每筆屬性資料如同一張照片的簡歷,除了拍攝時間、座標等基礎資訊,還包 含10到15個地景關鍵字。然而,早期的相機並無定位功能,即便後來的數位 相機能夠做到GPS定位,直升機所在座標與拍攝畫面的具體位置仍存在落差, 需要仔細比對地圖、衛星影像才能查找地點;如果遇到年代久遠、地景大幅變 遷,或是畫面缺乏判識線索的狀況,都會大大增加關鍵字建置的難度。 影片資料備份與典藏流程建立 相較於照片,影片因為格式多元、檔案龐大、內容複雜,且處理的技術門檻 也較高,對軟硬體設備、儲存空間、專業人力的需求,都大幅增加影片資料 管理、儲存與典藏的難度。為了確保珍貴影片資料妥善保存,2021年我們完 成近千小時影片的轉檔、二次備份,更研發出影片屬性資料建置管理的流程, 預計於2022年開始執行。 資料庫改版升級,預計上線超過20,000筆影像資料 為了回應現今空拍影像搜尋應用的使用需求,我們接續齊導演建立的「iTaiwan8 空中影像資料庫」,除了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資料庫架構、檔案管理、前後台功 能的整體優化,並將原有影像資料進行資料欄位重整、內容檢核校正,連同 近兩年數位典藏執行的成果,預計在2022年4月上線的新版iTaiwan8資料庫 中,將有20,000筆以上的空中影像資料供各界搜尋應用。

典藏之路,感謝有您 相較於「齊柏林空間」年度策展的扣人心弦、環境教育推廣的熱血活力,數位 典藏的工作繁瑣重複,人們難以窺見努力的過程,也就沒有太多掌聲;加上 專業門檻較高,較難與大眾溝通說明,因此募款工作相對困難。然而,正因 為有數位典藏一磚一瓦地清點造冊、掃描影像、建立屬性,才撐起了為台灣 土地發聲的展覽能量,及提供環境教育豐富素材。 影像資料數位典藏的工作龐雜,猶如一場艱辛的超級馬拉松挑戰賽;所幸這 一路上有來自公部門與企業夥伴的支持,給予所需的應援和補給,讓我們有 動力能一步步繼續前行! 我們珍惜與愛護所有夥伴對我們的支持, 典藏之路,感謝有您! 36 PART 2 Vision•帶你看世界

3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中華電信 如何儲存龐大且珍貴的影像資料,是基金會所面臨的一大難題;除了費用,安 全性是最大考量。幸有中華電信以其核心資源—安全、可靠、快速的在地化 雲端服務,贊助提供「hicloud S3雲端冷儲存解決方案」,協助我們解決資料 異地備份的問題,確保空拍影像資料的儲存與讀取。 聚碩科技─聚上雲 數位典藏累積的成果,需要完善的資料庫系統進行內部的檔案管理,及回應 外部的應用搜尋需求;由於2016年由齊導演建立的「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 庫」已逐漸不敷使用,在缺乏資金與專業人力的情況下,資料庫的改版升級 成為基金會另一大挑戰。 幸獲聚碩科技贊助,並由旗下雲端軟體服務公司—聚上雲提供技術奧援,協 助我們重新梳理使用者習慣,優化資料庫邏輯架構,進行整體系統的優化改 版。歷時一年半,不斷討論、聚焦、測試與調整,期待全新改版的「iTaiwan8」, 能透過更快速方便、符合使用需求的台灣空中影像圖庫,讓齊導演留給世人 的影像作品,發揮最大化的價值。 文化內容策進院 經歷近兩年的摸索學習,我們在初步建立數位典藏方法、釐清階段性執行目 標後,順利於2020年底取得文化內容策進院為期一年的補助計畫,挹注了資 料庫系統的建置費用,讓我們有餘裕聘雇數位典藏專職人力,在疫情衝擊的 2021年,這及時雨般的協助,稍稍緩解了基金會人員分身乏術的困境。 震旦傢具、ViewSonic、ASUS 經歷前兩年的摸索和除錯,我們已完成所有影像檔案的清點和數位典藏流程 的建立,2021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硬體設備,一步一腳印的執行。感謝震 旦傢俱全額贊助辦公傢俱系統,及ViewSonic與ASUS以優惠價格提供設備, 讓志工和實習生們有舒適環境,可以長時間坐在電腦前製作屬性資料。

38 執行長的話 齊柏林空間策展 第三檔年度特展《映河》,豐富的底片攝影展品 為歷年之最;而如何從超過60萬張照片中,精 挑出以河為主題的數十張照片,都要歸功於數 位典藏工作執行所累積的成果。 全家×黑松汽水 「看見台灣」紀念罐 黑松汽水深耕台灣90年,特別推出「看見台灣」 紀念罐;除了將台灣令人驕傲的美麗影像陳列在 街頭巷尾的全家便利商店,人人都能收藏之外, 並將部分所得捐贈基金會,支持環境教育推廣。 文策院「接下來練習場」展覽 基金會受邀參與「TCCF2021創意內容大會」, 在「接下來練習場」展覽中帶領民眾見證齊導演 鏡頭下,台灣北中南東重大地景變遷的珍貴畫 面,更讓民眾親身體驗空拍照片的地景關鍵字 建置,了解影像數位典藏工作的挑戰和樂趣。 Story Wear 「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 有感於時尚產業背後的環境問題,零廢棄時裝 品牌「Story Wear」與基金會攜手,結合齊導演 空拍影像的設計元素與二手牛仔衣褲回收再製, 推出「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共同為海洋發聲。 數位典藏成果應用 展覽倡議 跨界合作 PART 2 Vision•帶你看世界

3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台中聯合交響樂團 傳愛行動慈善音樂會 創辦11年的慈善音樂饗宴,在2021年因基金會 的加入,使齊導演的空拍影像躍上音樂殿堂, 為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注入新的生命力,結 合視覺與聽覺的饗宴,譜出屬於台灣這座島嶼 的樂章。 三鳳製作 《無神之地不下雨》劇集 台灣首部結合環境議題的末日愛情影集《無神之 地不下雨》,特別應用齊導演的空拍影像,帶觀 眾看見台灣土地的美麗與傷痕,更透過劇情引 領觀眾反思和關注環境問題。 齊柏林空間IG線上攝影展 為了觸及更多年輕族群,透過空拍影像認識台 灣,2021年我們開展了Instagram平台,每月 舉辦不同主題的線上攝影展,讓更多年輕人看 見齊導演鏡頭下台灣的美麗,了解需要人們關 注的環境議題。 「修復.台灣」地球日線上攝影展 呼應2021年國際地球日主題「修復地球」,基金 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別企劃了為期21天的 「修復.台灣」線上攝影展,結合齊導演的空拍 影像與環資中心的報導專業,每天帶大家看見 一張照片背後,迫切需要被專注的環境議題。 *照片由《無神之地不下雨》提供 39 看見 齊柏林基金會 2021

40 執行長的話 PART 3 用故事•做事 03 環境教育發展成果 環境教育是對土地與下一代最重要的投資,透過齊柏林導演的影像推 廣環境教育,創造改變環境的力量,向來是基金會重要的使命。 如果「齊柏林空間」是理念的基地,那麼環境教育計畫就是翅膀,讓理 念飛出基地,飛進人們心裡,落地、生根。 CULTIVATION 陪你去實踐 Cultivation•陪你去實踐

4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1 一切,從「看見」開始。 《看見台灣》讓無數台灣人透過齊導高空的鏡頭,看見土地上的自然與人 文、發展與污染、美麗與哀愁。當時正在環保署服務的我,有機會安排、 參與多場電影放映活動,與關心台灣環境的民間朋友、學者專家、政府 人員一起在記錄台灣的優美光影前反思,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看見台灣》 揭露的各種問題,由行政院成立工作委員會逐一列管,而我在行政院服 務期間,恰好負責管理該委員會的進度,深刻體會到《看見台灣》對於政 策與民眾期待的廣泛影響。 齊導在繼續執行影像工作時,離開了大家。然而,「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的成立,讓我們有機會在不同場域中繼續沉浸在台灣上空的齊導視角裡, 看到山河大地的雄偉沉靜、自然生態的生命脈動、人為開發的雕琢改造, 並且和其他人一起思索永續的行動方略。 人原來就在環境中,人與環境的互動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然而,工業 化的腳步讓我們的意識從環境中抽離而不自知。颱風和地震來襲,我們 才感覺到面對大自然人有多渺小;空氣污染嚴重了,我們才驚覺自己依賴 著自然維繫每一口氣。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影像作品、展覽、講座、 活動,構成互動的環境教育過程,讓更多民眾與學生體驗影像的力量, 從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發掘改善的必要性與共同提昇的可能。 永續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願景,代表其並非容易達到的境界。從「看見」開 始,需要更多的「反思」和「行動」。基金會延續齊導的精神,帶領我們 想好目標後,繼續前行。 從人與環境走向永續發展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引領前行 葉欣誠教授任教於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以永續發展與環境素養為研 究專長。2013年《看見台灣》 上映期間時任環保署副署長, 從政務角度與《看見台灣》結 下緣分。基金會以永續發展 作為影像環境教育發展主軸, 於2021年特聘葉欣誠教授擔 任環境教育顧問。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葉欣誠 ▲ 專家觀點 ▲

這是當年齊柏林導演拍攝《看見台灣》的最大心願。齊導演看見的,我們希望 每個孩子都能看見。因為看見孕育我們的土地─台灣,才能真正看見自己 的力量、看見未來要走的方向。 在全家便利商店零錢捐活動的支持下,讓基金會能夠帶著《看見台灣》紀錄片 前進校園免費播映,延續齊導演當年的夢想。學校除了可以申請播放《看見 台灣》紀錄片或《美麗台灣2.0》4K空拍短片,更搭配校園環境講座,由講師 在影片播放前,先分享齊導演的生命故事作為前導,再隨著影片進行,適時 講解畫面中的地點與環境議題,甚至依據各校在地環境,量身打造讓學生更 有共鳴的分享內容,提供孩子更深刻的觀影思維。 2021年度計畫一上線,92場次立即預約額滿;期間雖一度因疫情影響無法進 入校園而中斷,但隨疫情趨緩後,我們快馬加鞭積極執行,截至2021年底, 已完成年度92場的目標,順利將齊導演的影像帶進校園,為孩子們注入齊導 的高度和視野,讓看見台灣.守護家園的精神,在下一代繼續生根、茁壯。 我看見的,想讓2,300萬人都看見!─ 環境教育發展之一 小小齊柏林.看見台灣校園公播 42 PART 3 Cultivation•陪你去實踐

RkJQdWJsaXNoZXIy OTUxMz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