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基金會2020年報

w w w . c h i p o l i n . o r g 在 影 像 中 , 尋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 0 2 0 工 作 報 告

新北.鼻頭角

01 02 03 04 05 0 6 07 0 8 董事長的話 執行長的話 基金會的故事 4 6 8 逆風而行 歐晉德 只要心懷信念 就能看見改變 萬冠麗 緣起不滅 一起出發 PART 1 在空間‧相遇 我們的環境教育場域「齊柏林空間」 PART 2 駐時光‧留影 我們的數位典藏執行計畫 PART 3 用故事‧做事 我們的多元型態作品 PART 4 讓種籽‧發芽 我們為環境教育所做的努力 PART 5 在全家‧愛家 我們與全家便利商店公益同行 PART 6 神隊友‧齊聚 我們的志工伙伴 PART 7 讓信念‧永恆 向齊柏林致敬 PART 8 正能量‧前進 點滴甘露,謝謝支持 12 24 32 40 46 54 62 68 目錄

4 董事長的話 泰戈爾曾說,「上天完全是為了堅強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設下重重 的障礙」。 Covid-19讓這一年不再尋常,各地生活秩序及人們生活作息都被打 亂,日常成為無常。猶記得SARS期間,我在台北市政府曾和團隊面 對那埸病毒之戰,耗費了許多資源,如今再遇上這更可怕、難纏的 病毒,對正起步的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而言,不啻是場更大的挑戰, 但我們沒有退怯的理由,只有逆風而行,才能延續齊柏林「看見台灣, 守護家園」的精神。 基金會自2018年伊始,即以四項使命與目標出發:「永續」─保存 台灣地景地貌的脈動歷程及珍貴的文化資產;「扎根」─深耕台 灣土地、環境與教育理念的推廣;「傳承」─聚集更多用影像紀錄 台灣的人;「志業」─繼續用影像紀錄台灣土地故事。我們希望基 金會成為媒合平台,號召社會上更多的資源與力量,一起「為台灣 土地請命、為台灣環境發聲」,共同創造優質美好、世代宜居的生 活家園。 土地與環境絕非一成不變的存在,它會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與經濟活 動而持續改變,尤其近年來全球暖化與氣候變異加劇,驚人的破壞 力讓世人震驚,對此,各國紛紛祭出各項環境保護舉措。全球75億 人口是生命共同體,台灣當然也無法置身事外,面對環境所受到的 衝擊,更應該由人們自己來用心關懷、勇於守護。 逆風而行 董事長的話

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董事長 然而,關懷及守護環境不能淪為口號,起步中的基金會固有的資源 有限,若無外界助力,要順利推動各項工作目標,恐怕是難以進行, 幸而在基金會萬冠麗執行長帶領同仁努力不懈下,與相同理念的企 業結合,讓基金會在挑戰中勇敢向前邁進,累積的成果有目共睹。 在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出版的《2020年的工作報告》裡,除了詳盡報 告,也點出未來努力的方向,期望各界在監督之餘,也能不吝支持。 努力永遠不嫌多,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全體同仁及志工,必將戮力 以赴,盡心盡力成就這項志業,完成夢想。

6 執行長的話 撰寫這篇文章時,我在基金會辦公室遠眺著淡水著名的金黃夕照, 海面上灑曳著耀眼的光芒,達賴喇嘛曾說的一句話躍進心頭:“Take into account that great love and great achievements involve great risk.”(要記住,大愛與大成就,必定也藏著極大的冒險。) 自我接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一職後,深深體會出這段話的 奧義。過程中各種不曾碰過的困難紛沓而來,真的是人生中最大的 歷練,如何為繼續齊柏林「為台灣土地請命,為台灣環境發聲」的使 命努力、如何帶領投身基金會這群有志之士勇敢前行,更重要的是, 我們該如何喚起大家一起為台灣環境教育努力的動力,是時刻在我 腦中迴盪的信念。 疫情籠罩的2020年,基金會也正邁入第三個年頭,需要更多支援才 能將基礎打穩,但在疫情影響下,所有募款都不如預期,除了要到 處演講爭取贊助或合作機會,基金會所有工作計畫依然不能停歇, 必須往前行,其中「齊柏林空間」如期在8月8日推出第二檔年度特 展「逐岸」,讓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更能看見與了解我們長達1,200 多公里海岸線的美麗與哀愁。 2020年10月,我們努力奔波,終獲得全家便利商店的認同和支持, 與全家便利商店成為CSR公益夥伴,攜手開展「全家一起看見台灣」 五年公益合作,讓我們一直想推動的環境教育,能開始穩定扎根。 無論是零錢捐募集的善款、為期五年的公益計畫包含四大環境教育 行動的啟動,訂下要邀請10,000名學生造訪「齊柏林空間」進行環境 教育之旅的計劃;此外像是「小小齊柏林•看見台灣校園公播」、映 後校園環境講座等⋯⋯我們與全家攜手合作,希望學子隨著紀錄片 內容,能理解環境議題,衍生更深刻的觀看思維。 只要心懷信 念 就能看見改 變 執行長的話

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執行長 而數位典藏計畫的執行更是一大挑戰,這是基金會的起點也是最重要 的核心計畫,我們從零開始和時間賽跑,面對一張張即將面臨褪色 的底片,在分秒間轉換為數位影像,如此耗時耗人的工作,仰賴眾 多志工及校園實習生投入才讓基金會這兩年間一點一滴、逐步讓數 位典藏計畫順利進行。 種下善根,讓良苗茁壯,我始終相信,只要心懷信念,就能看見改變。 基金會從一個人開始,到一群人攜手共創,我們相信環境教育是善 待土地的根柢,唯有從芽苗開始,才能蓄積整個世代的改變能量, 未來才有永續的希望。您的一份支持與參與,就是我們推動永續的 一份力量,我們期望找到下一個齊柏林,也希望繼續拍攝〈看見台灣〉 系列紀錄片,更用心展開更多環境教育推廣計畫,我們邀請您一同 見證未來土地主人翁的成長茁壯。

緣起不滅 一起出發 基金會的故 事 三年前,我們拾起齊柏林導演遺落在長虹橋旁的夢想,成立「看見.齊柏林 基金會」,接棒傳承、延續志業,期許「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為齊柏林的 眼睛,繼續照看這世界,讓信念影響這世界。並實踐齊柏林導演「用影像紀 錄台灣,創造改變環境力量」的精神,達成基金會「永續」、「札根」、「傳承」、 「志業」的四大宗旨與目標。 8 基金會的故事

永續 基金會將齊導演留下的大批空拍影像進行數位典 藏,永久保存台灣地景地貌的變化歷程及珍貴的 文化資產,同時透過「齊柏林空間」的策展倡議, 持續傳揚友善土地、永續環境的真諦。 扎根 基金會以齊導演的影像為媒介,結合相關主題, 規劃設計各種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教材教案與講座 活動,持續深耕台灣土地,透過環境與教育理念 的推廣,讓土地與環境資源生生不息,創造下個 世代的幸福基礎。 傳承 基金會立志成為培育台灣影像紀錄者的平台,一 起藉由影像凝聚「珍愛土地、關懷環境」的行動 力量,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為台灣尋找更多的 齊柏林們。 志業 基金會肩負著齊導演記錄台灣環境的志業,繼續 以影像將台灣之美推向全世界,同時也擴大土地 與環境關懷的視野,努力成為台灣與世界對接的 環境保護與教育平台。 我們的使命 花蓮.清水斷崖 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10 基金會的故事 2020年走過的里程 永豐銀行×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小小齊柏林 》馬鳴國小示範計畫成果發表 07.01 《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發表座談會 高雄場│蕭瓊瑞教授×齊廷洹 08.30 《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發表座談會 新竹場│李家維教授×齊廷洹 07.14 《逐岸》開展 暨《齊柏林小行星》 命名頒贈儀式記者會 08.07 《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發表座談會 台中場│劉克襄董事長×齊廷洹 08.23 與研揚文教基金會合辦 《齊柏林攝影展 企業藝術走廊》 .二套展件企業輪展 09.01 《見山》展閉幕 參觀人數:23,645 07.19 研揚文教基金會×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勤誠&勤眾興業 《環境台灣─校園教育推廣計畫》啟動 08.14

1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逐岸系列講座一》 劉克襄:旅鳥的海岸 10.11 《逐岸系列講座二》 郭兆偉:到不了的海岸 11.28 《一本攝影集.一顆綠種子 》 公益捐贈暨環境講座 .共募得1,157本,捐贈全台 22縣市圖書館及各縣市小學 .〈美麗台灣2.0〉4K影片發表 12.25 《齊柏林空間》 環境教育基地營開跑 11.02 《飛閱全家鄉》台北場講座 11.14 《齊柏林空中影像資料庫建置計畫》 申請獲得文化內容策進院藝文補助案 11.12 台北藝博會展覽 .齊柏林攝影作品第一次參與藝術博覽會 .現場齊柏林作品被典藏11張, 攝影集近100本收藏 10.22 全家便利商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全家一起看見台灣》啟動五年 公益零錢捐群募計畫記者會 10.07 2020年志工招募大會: 共38位新志工報名參與 11.21 《逐岸行腳》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協會 合辦健走活動+紀錄片拍攝 12.09-13

12 執行長的話 01 在空間.相遇 我們的環境教育場域「齊柏林空間」 動盪的2020年,讓人們更加意識到疫情和環境生態的議題始終不分國界,沒 有人是局外人。當地球被迫按下暫停鍵,人們也終於有了更多時間,好好凝 視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 齊柏林空間兩歲了,從「見山」到「逐岸」,每位走進展館的朋友,都跟著齊 柏林的影像閱讀台灣、閱讀齊柏林的生命故事,每一幅作品都在延續其精神 與理念,如實的呈現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創造出人們與山海對話的空間⋯⋯ PART 1 在空間•相遇

1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懷著這樣的信念,「齊柏林空間」於焉誕生,展示珍貴雋永的影像 作品,讓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感動與疼惜持續下去。即使在2020年面 對前所未有的疫情衝擊,在這動盪的一年,讓人們更加意識到疫情 和環境生態的議題,始終不分國界,在地球被迫按下暫停鍵的當下, 人們終於有了更多的時間,凝視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 如今,齊柏林空間兩歲了。這兩年來,齊柏林空間帶著大家從「見山」 到「逐岸」,在齊導演超過60萬幅珍貴影像作品中用心精挑,延續其 精神與理念,透過每一幅作品如實地呈現出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創 造出人們與山海對話的空間,並能進一步反思,如何在日常中透過 行動上小小的改變,讓珍愛的家園慢慢變好。 背後的勇敢與 堅持,必須被 大家看見 那些齊柏林用 生命拍下的影 像,

連綿的山群是齊柏林導演眼中「台灣最美的地貌」。因此,齊柏林空間以「見 山」作為第一檔展覽的展出主題,以從山的各種角度傳遞台灣的聲音、生命 的故事以及土地的感動。 「見山」特展涵蓋了五大區域主題及環境劇場,每一區都可以飽覽齊柏林鏡 頭下台灣土地與環境的風華,每幀彌足珍貴的高空俯視照片,讓人們以不一 樣的角度,細細品味台灣高山巍峨挺立的氣勢,引領人們省思對家園的意 義和價值。開展後,許多媒體、部落客主動分享報導,以及Spice Travel、 Stopkiddinstudio等知名YouTuber熱情推薦,讓更多民眾走進展館。 山,是我原初夢想的起點。─ 齊柏林空間特展巡禮之一 2019.04.22~2020.07.19「見山」 14 PART 1 在空間•相遇

1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參觀人數 23,645人 導覽場次 670場 導覽人數 10,165人

「見山」不是山 「齊柏林空間」裡展出一幅幅齊導演遨遊天際、精心取景的空拍美學作品、 陳列的儀器、各種不同物品和紀錄短片,讓我真正的了解了齊柏林先生,是 如何全心投入他所愛的台灣這片美麗大地。更珍貴的是在齊導演無悔的人生 中,所展現對這塊土地滿滿的愛與熱情,那是令人感動的美。 洪禮明│文化媒體人 我沒有不敢想起來,只是真的不想忘記 這次回台灣,有一件重要的心願,就是到淡水老街的齊柏林空間去。齊柏 林對於台灣的存在,是一雙誠實的眼睛,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個引以為 榮的朋友。 博物館裡的黃色貨櫃屋,直升機座椅,多年前都在齊柏林的辦公室裡見過, 但是通過張國珍老師的志工導覽,我覺得自己看到了更深的層面,每一張照 片,每一段影片,都引導我從表面的「是什麼(what)」進入「為什麼(why)」 的思考。 小巧精緻的展館,每一個展品,每一句解說都很到位,我很少在博物館有這 麼完美的體驗。然後我在看完20分鐘的「見山」影片後,清楚意識到,那是 一種很深的愛,從我們對齊柏林的愛,我們看到齊柏林對台灣的愛。 飛閱台灣不是過去式,也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基金會的執行長提 到幾個重要的計畫,無論是數位典藏,培養來自弱勢家庭的小小齊柏林,還 是針對專業影像工作者舉辦齊柏林獎,都是讓齊柏林繼續活在台灣,台灣繼 續活在我們靈魂裡的好方法。我樂觀其成。 太陽出來了。記得去淡水走走,或許你也會跟我一樣,想起那個我不想忘記 的、真摯而充滿愛的自己。 褚士瑩│作家、國際NGO工作者 敲擊在心上的聲響─「見山」迴響 16 PART 1 在空間•相遇

1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埋下無數的「齊柏林台灣學」的種子 環境議題已成為地球人共同必修的顯學,人們開始謙卑地跟大地學習智慧, 而齊柏林導演所引領的,正是起點!我帶領學生前往參觀首展「見山」,師 生們尤其感動,經由從無機會體驗的飛行角度看見台灣山岳的壯闊,油然而 生的疼惜土地胸懷,齊導演已經在台灣年輕人的心中,埋下無數的「齊柏林 台灣學」的種子。 曾義明│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愛山更甚於海的我,對於齊柏林空間的「見山」展覽情有獨鍾。藉著平日的 站區服勤有機會與參觀者互動、交流,讓我在看齊導演作品與台灣這塊土地 時更有感情,而日後當我走入山林時,面對山也更增添一分敬畏。 志工|許淑芬 看見觀展者眼中的光─「見山」志工心得 在展館中,立霧溪那張拉門的文案裡提及亞泥,記得有位參展觀眾的父親就 在亞泥工作。對養活一家人的工廠他是該感恩的,但他卻是抗爭團體的一份 子,為族人權益和環境保護,在分享的當下他哭了,現場氣氛讓人動容⋯⋯ 這是展館志工最珍貴的經驗,感受觀眾直接表達出來的人生歷練。 導覽志工|張國珍老師

人們太習於讚嘆美好、享受便利,卻漠視看不見的角落。因此繼「見山」之 後,我們將視覺翻越高山,一路向海,以海岸影像為題,從高空欣賞並列交 陳著渾然天成與人為加工的嶼岸風貌,廣闊的絕美畫面讓人屏息驚歎,然而, 受到破壞而改換容顏的破碎岸景,也發人痛心深省,從海岸線的變化中,省 思人們與海洋的關係。 「逐岸」特展從「點」的追逐風景、「線」的探索問題、到「面」的全盤思考,除 了從高空欣賞台灣美麗的海岸面貌,也從海岸線的變化中,發掘這座島嶼與 海洋密不可分的關係,進一步思考在自然與人為間、在環境永續與經濟發 展間,該如何平衡。 讓美麗與缺憾,同時存在一個空間, 這是真實的世界,也是真實的人生。─ 齊柏林空間特展巡禮之二 2020.08.08~2021.09.13「逐岸」 18 PART 1 在空間•相遇

1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參觀人數 16,046人 導覽場次 441場 導覽人數 7,536人 2021.05.15~07.23 因應疫情三級警戒閉館

「逐岸」特展亮點 主視覺 「逐岸」的主視覺是花蓮的海岸線,這是只有透 過空拍才能展現的壯麗景象,左邊是美麗的太平 洋,中間是從太魯閣峽谷奔流而下的立霧溪出 海口沖積扇,再往右則是壯闊的中央山脈與後 側的海岸山脈。這張照片包含了齊導演最關切 的五大元素:山、河、海、城市與人,如同〈看 見台灣〉影片中,人們讚嘆自己生長的土地如此 美麗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為經濟需求的破壞。 齊導演留下的紀錄就是希望我們「看見」,才能 去面對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沈浸式劇場 三分鐘的影片,讓觀眾有如親登直升機,用飛 翔的角度欣賞海岸線,時而攀升,時而俯衝, 感受臨場的空拍感受,與台灣豐富的海岸景觀。 逐岸交匯對話空間特展區 本展特別設計了一個對談人空間,邀請四位長 期關心台灣土地環境的朋友,每季分別以詩文、 步行、海廢、環境記錄,結合齊導演的空拍影 像,用展覽+講座的形式,激發出不同的火花, 藉由跨世代不同領域的多元角度,開創出新的 高度與視野,喚起人們對海洋環境教育的重視, 以及對台灣土地環境的關心,一起讓這片土地 慢慢變好。 20 PART 1 在空間•相遇 孩子在參觀展覽後,在 綠蠵龜的便利貼上,寫 下他對環境的行動宣言

2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被垃圾包圍是台灣海岸的日常,黃之揚與團隊 舉辦上千場的淨灘行動,走遍全台海灘清理超 過100公噸的垃圾,他分享如何用正確從日常生 活就為減少海廢努力。 公視節目〈我們的島〉長年對環境生態記錄,長 期累積的環境議題,柯金源二十餘年來,透過節 目為台灣環境變遷做下全紀錄,他從帶出不同的 觀點,彷彿與齊導演來場空中與地面的對話。 與海廢對話 「RE-THINK重新思考」創辦人 黃之揚 與環境對話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導演 柯金源 劉克襄與齊導演對生態與藝術都有相同的熱忱, 兩人有著亦師亦友的情感,藉由彼此的作品呼 相呼應,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對環境的熱愛。 徒步環島六次的郭兆偉,是用雙腳描繪海岸線上 的逐岸人,用三百萬步認識這塊孕育我們生長的 土地的他,帶給觀眾全新的海洋思維。 與詩對話 生態作家 劉克襄 與步行對話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TAMEE)秘書長 郭兆偉

四大主題 第一區│天成嶼岸的容顏 台灣本島海岸線約1,200多公里;因位處板塊交 接處,造山運動、河海的侵蝕與堆積作用,海 岸線景觀和生態環境因此豐富多變,分為北部、 東北部岬角 / 岬灣、南部珊瑚礁海岸、東部斷層 海岸、西部沙岸,四種不同的地形地貌。本區 以燈箱方式呈現,給觀展者宛如以光桌看底片 的真實感受。 第二區│再見.海岸線 本區展示的是海岸線被人工化的影響。齊導說 過:「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 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美 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那都是我們走過的痕跡。」 台灣海岸線將近45%都被人工化,以一張大圖 對應同主題的三張小圖的型式,呈現台灣海岸 線遭遇的四個問題:突堤效應、海岸線水泥化、 與海爭地、海洋汙染。 規劃「飛閱海岸線」互動式拉拉牆,觀眾可沿著 台灣地圖拉動螢幕,探索自己居住附近的海岸 是否出現同樣問題? 第三區│記憶的黑盒子 記憶的黑盒子,承載著對齊柏林的懷念。模擬 暗房的黑盒子區,陳列齊導演生平大事紀,以 及飛行的軌跡。藉由齊導演生前使用過的攝影 器材、紀念物件及珍貴的底片,試圖勾勒出齊 導演生命的輪廓,感受他對空拍的熱忱。 22 PART 1 在空間•相遇

2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第四區│戀戀.豐饒之境 本區透過六位導讀人,以關心台灣海洋為主軸, 從不同的領域與專業,協助大家認識海洋。帶領 觀眾認識台灣的海洋,以不同視角喚醒人們重視 海洋環境教育,推展與自然共生共榮的信念。 劉靜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 心棲地生態組的副研究員。致 力於保護藻礁生態環境,如同 母親守護孩子,有「 藻礁媽媽」 的稱號。 邱文彥│從事海洋政策、海洋治 理、濕地保育等相關領域研究, 曾擔任環境保護署副署長。現任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國立中山大 學教授。 方力行│曾任國立中山大學海 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所教授、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 現任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推 廣海洋環境教育不遺餘力。 黃振庭│現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臺灣漁業 經濟發展協會監事、臺灣漁業永 續發展協會理事、 TAMEE社團 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理事。 陳文山│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 學系教授,從事台灣地震地質方 面之研究工作,探索台灣造山帶 斷層活動性與活動構造。 魏清水│人稱「水哥」,彰化縣臨 海鄉鎮「芳苑」的文史工作者, 也是芳苑海牛學校創校校長。致 力於家鄉的生態守護,與發揚傳 統養蚵的海牛文化。 六位帶領我們認識影像背後故事的導讀人 南部珊瑚礁地形生態 海岸養殖漁塭歷史脈絡 東北角海岸地形與休憩 彰 、 雲地區海牛採蚵文化 西北部藻礁生態 水泥化海岸歷史脈絡

24 執行長的話 02 駐時光.留影 我們的數位典藏執行計畫 25年,10萬張空拍底片、50多萬張數位照片和近1千小時的空拍影片。 這是齊柏林導演一生用鏡頭和影像,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心血,或者說, 每幀作品都是他眼下對這片土地的深情,他見證了台灣地理、地貌及生態環 境的變遷,透過影像,等待更多人一同關心我們的家園。 這龐大的影像史料不僅是齊導演畢生心血,更是台灣地景地貌變遷的真實紀 錄,如何妥善保存、運用,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重要使命。 PART 2 駐時光•留影

2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齊柏林導演25年前扛著沉重的底片相機開始了他對空中攝影的熱 情,2020年底在基金會成立兩年後,我們終於將鎖在防潮箱內的 底片全數清點完畢,無論135底片或是120底片,各種尺寸形式的 底片總數量居然將近十萬張。 無論是底片或是數位照片,60多萬張的影像,全都是靠人工作業 一張張清點出來。底片的清點過程中,不但需要一邊監看品質,還 同時一頁頁、一張張小心拿取,只為了完美保存這堪稱無價之寶的 台灣空中影像。清點底片的同時,開始遍尋國內外現今最高階的影 像保存技術,請益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們,經過兩年不斷的探索, 基金會歸納出最合適的方案,建立出標準工作流程、人員配置與教 育訓練,投入大量人力、經費與資源,終於提高數位典藏與影音資 料庫建置效率。 底片作品會隨著光線及環境溫溼度產生變化,因此數位典藏工程是 場與時間賽跑的馬拉松,龐大的數位照片,如果沒有被清楚定義, 就無法被有效使用,因此如何有系統的詮釋每一張照片,建立正確 的屬性資料,是齊導演作品延伸應用最重要的基礎建設,基金會在 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堅持以最高規格的保存方式,最嚴謹的 屬性資料建置流程,將齊導演的心血轉化為永久的數位化資產。數 位典藏是基金會最重要的使命與任務,也是齊導演作品不朽流傳的 基礎,需要更多的志工、實習生與各界持續支持。 他看見的,也 很想讓您看見 。 美麗大地所震 撼,也對地貌 的轉變感到憂 心, 在空中,齊柏 林深深地被台 灣的

數位典藏 傳統底片 從橫跨1994年到2010年、近10萬張空拍底片 中,一張張小心翼翼的盤點整理,經過篩選挑 圖、高階掃描,以及修髒點、色彩校正等影像 處理後,再進入下一步數位相片的處理流程。 數位相片 針對超過50萬張數位照片,一一根據地景定位 判讀建立屬性資料。尤其特別諮詢各領域專家, 研究規劃出適合台灣空中影像的關鍵字建置邏 輯,再由專業人力分門別類、校正檢核,以使 其能被更妥善運用與歸納。 影音拍帶 相較於照片,影音拍帶在檔案格式及影像內容 上都更多元且複雜,也增加了管理難度。我們 首先針對近千小時空拍影片進行盤點、特殊格式 轉檔、備份,並逐步建立邏輯編碼標示檔案管理 方式,推動後續屬性資料建立。 資料庫建置 藉由資料庫的建置管理龐大的影像資料,同時 精挑上架,並搭配自行開發、持續優化的關鍵 字搜尋系統,透過「itaiwan8」提供便捷的線上 圖庫,方便社會各界進行策展規劃、環境教育、 學術研究及其他授權合作應用。 26 PART 2 駐時光•留影

2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 1個 影像資料庫升級 600+小時 影片清點轉檔 1700+張 底片高階掃描 18000+筆 屬性資料建置

數位典藏執行艱辛 數位典藏最大的挑戰在於,60多萬筆的影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長期投入。實習生、志工的教育 訓練與溝通,如何從教到會,到能得心應手,過程中又不會太挫折以至於放棄。能夠有耐心、細心,長 期持續的承諾與投入。 底掃作業 要將10萬張的空拍底片數位化是多麼龐大的任 務!光是一張底片做外部掃描就需花費新台幣 7∼8百元,掃描前還需先清理成冊、分類篩選、 編號歸檔等流程後,才能進入掃描作業。 有鑑於委外高階掃描費用高昂,且仍須耗費內部 人員投入大量人工作業時間,基金會為求在預算 內確保高階掃描品質,同時縮短整體底掃作業時 間,評估後責由內部專案執行人員執行底片高階 掃描作業。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底片已非市場 主流,高階底片掃描設備均已停產,所幸,熱心 的顧問和志工們研究、比較各種高階底掃機規 格、功能與評價,再到全世界各個拍賣網站尋找 所需的機型,終於從國外拍網站購得二台設備, 方得以克服第一關掃描技術的問題。而底片經高 階掃描數位化後,還不算大功告成,需進行修髒 點、色彩還原等影像處理後,並將底片的拍攝年 份與數位化日期等資訊建檔,才能進入數位相片 的處理流程。 28 PART 2 駐時光•留影

2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台灣空中影像圖資保存 將傳統底片經高階掃描轉為數位化後,更難的是 數位圖資的保存。 攝影界邁向數位相機時代,因為少了購置底片成 本後,齊導演按快門的次數越來越多,紀錄的畫 面也越來越豐富,檔案數量也更為龐大!當這些 數位照片被召喚出來後,單是檔案的儲存、備份 就需投入大量資源來購置儲存設備,並運用有系 統的管理,根據地景定位來判讀、建立屬性資料, 將檔案詮釋成易於搜尋、有意義的原始資料庫, 再經過精挑、調色,上傳至線上影像資料庫。 數位典藏中,屬性資料建置最為重要與繁複。每 個細節都諮詢各領域專家學者,研究出適合台灣 空中影像的關鍵字建置邏輯,由專業人力分門別 類、校正檢核,讓珍貴的影像資料庫得以有效 運用,基金會透過以下步驟完成屬性資建置。 ▼ 人員培訓 所有參與數位典藏計畫的人員(包括實習生、志 工),都要經過完整培訓,以避免後續除錯的時 間與人力成本。 ▼ 基礎資料建立 屬性資料相當於檔案的簡歷,由10到15個關鍵 字組成,描述出影像特質。以數位化後的10萬 張底片影像與50萬張數位照片而言,必須逐張 輸入拍攝地點、GPS定位坐標、主題地景、年份 查證、環境事件⋯等欄目;近千小時動態影像, 則需逐格建立段落長度、拍攝場景、運鏡紀錄。 逐筆建立完整的屬性資料,作為資料庫的搜尋索 引,方能有效率地查找與運用。 ▼ 檢核修正 每個人詮釋的定義不同,因此需要具有地理學知 識背景與資料系統概念的人員逐筆檢核,除校正 錯誤外,並補充必要資訊。 ▼ 檔案管理 確保進出每一筆資料數量正確無誤,確認完成度, 以及資料的安全管理。

影像拍帶保存 平面影像的數位典藏流程繁複,而影像拍帶的 保存難度更高。 齊導演的影像作品有多海量呢?舉例來說,在 〈看見台灣〉這部作品誕生前,齊導演早已投入 大量時間、經費進行拍攝,電影片長僅有1小時 33分鐘,然而,實際的拍攝素材卻有四百多小 時,許多未曾曝光過的畫面都是寶藏:此外,早 在無人機剛問世時,齊導演就嘗試用來做空拍 記錄,也累積不少作品,再加上〈看見台灣2〉 的實際空拍場勘中所留下的畫面,團隊共盤點 出近千小時空拍影片⋯⋯相較於照片,影音拍 帶在檔案格式及影像內容上更為多元複雜,也 增加了管理難度,數位典藏團隊首先針對近千 小時空拍影片進行特殊格式轉檔、備份,並逐 步建立邏輯編碼標示檔案管理方式,以利推動 後續屬性資料建立。 空中影像資料庫建置 2016年齊導演建置「齊柏林空中攝影影像資料 庫─itaiwan8愛台灣吧」,利用籌拍〈看見台灣 2〉的空檔將底片作品數位化,當時他與團隊忙 於拍攝紀錄,雖曾做過小範圍的底片數位化, 但itaiwan8並未充分發揮該有的影響力。 基 金 會 承 接 數 位 典 藏 的 使 命,重 新 檢 視 itaiwan8,挖掘出像是前後台的使用者介面上不 夠直覺、原先建構的資料庫欄位已不敷現今使 用需求,且未使用系統性的資料庫規劃所建置 等問題,在觀摩了國內各大圖庫案例,著手將 itaiwan8優化成適合齊導演空拍影像及台灣地景 地貌的搜尋系統,並與專業的資料庫公司攜手, 梳理使用者習慣、提升整體網站的直覺性,重 新規劃架構邏輯,希冀將itaiwan8打造成快速方 便,符合當代使用的影像圖庫,進而讓台灣空中 影像發揮最大化的價值。 30 PART 2 駐時光•留影

3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數位典藏志工心得 數位典藏是基金會最重要的基石,在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下,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全賴這群志工與實 習生一起努力前進,才有辦法積沙成塔,讓齊導演的影像被更多人看見。 齊導演曾說,無人的空拍照片,最終的關懷還是人。同樣的,基金會要完成數位典藏這座基石,也是 需要更多人一起投入才能完成。 無聲中的燃燒 有兩年多志工經驗的我,選擇服務基金會數位典藏組,協助典藏齊導演留下 的珍寶影片與底片,為基金會守護核心珍寶。每日都默默地進行著底片掃 描、分類挑選、影像處理、比對地圖搜尋定位、建置座標及關鍵字以期建立 完整的數位影像資料庫,是個費時、費力又費神的工作,日復一日慢慢累積, 每次都心甘情願地花三個多小時來回車程到淡水,全因內心感佩齊導演與基 金會的付出。一群人努力地維繫守護著齊導演的精神與作品,全來自於那愛 護台灣的強烈感召力,期許在無聲中的燃燒下能創造出更多的齊柏林。 數位典藏志工│夏安齡│2021.06.27 高階檔案得來不易 經過多年的尋尋覓覓,測試評估,基金會在去年九月引進Nikon高階專業掃 描機,開始底片高階精掃的工作。 我有幸從第一天開始參與,原以為機器好,照表操課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圖檔, 焉知保存廿餘年的底片,各有個性,平整度不一,開始幾個月隨著不同批次 底片出現,一直修改標準流程,有點不得寧日。九個月多來,累計掃描了兩 千張齊導生前精選而來不及數位化的底片,很高興能在這些精彩的影像走進 大眾的路上助了一臂之力。 數位典藏志工│吳伯欽│2021.06.26 穿越時空與導演同行 從旅遊業退休後,加入基金會數位典藏志工,負責整理照片。在這裡讓我增 長很多的知識,也讓自己靜下心來,透過細心觀察比對,一邊整理照片,一 邊像是穿越時空、跟著齊導在空中記錄著台灣的變化。感謝能加入這個大家 庭,讓我歸零,重新尋找人生的價值。 數位典藏志工│李淑齡│2021.06.26

32 執行長的話 03 用故事.做事 我們的多元型態作品 齊柏林曾說過,這塊土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 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因此,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所規劃的台灣環境影像紀錄,走出了齊柏林空間, 用不同的形態,走進了人們心裡。 我們出版攝影集、我們拍攝紀錄片、我們舉辦座談、我們與企業攜手⋯⋯ 我們,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人們看見、聽見環境的呼喚。 PART 3 用故事•做事

3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多元型態影像之一 發表《凝視 台灣的四維空齊 間柏林─ 》攝影集 數位典藏化的理想就是要讓影像廣傳,引起更多迴響。看見.齊柏 林基金會已在淡水建置「齊柏林空間」,定期展出齊導演的作品, 只是,100多坪大的空間裡,每場主題展能呈現的有限,在策展的過 程中,整理出許多齊導演從未發表過、令人讚嘆的作品,尚無緣與 世人見面,因而萌生出發表攝影集的念頭,從齊導演近60萬張的空 拍影像中,精選出127幅從未曝光的經典作品,從編排設計到紙張品 質,以美術館典藏等級製作了《凝視 齊柏林─台灣的四維空間》攝 影集,並選在2019 年 12 月 27 日齊導演冥誕當天出版。 這本攝影集以「自然的器度、生命的廣度、土地的溫度、和諧的限度」 四種維度切入,齊導演從空中照看台灣、關懷土地的經典影像,讓 讀者能夠在〈看見台灣〉之後,凝視著那雙藏在鏡頭後的齊柏林的眼 睛,彷彿他不曾離去,還在高空中深情回望著這片土地,關照這些 生活其中的人們。 —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 看到的一切,送到台灣人 的眼前。 當土地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時,我不能袖手旁觀, 齊柏林

一位既提供給人們感動、又提供給人們深思偉大的 藝術家 蕭瓊瑞老師│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藝術史學者 用高空呼應對土地的關懷,後無來人親身紀錄台灣 的空中攝影師 劉克襄老師│作家、中央社董事長 台灣攝影史中重要的作者 林志明館長│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 空拍歷史重要的存證,也是齊柏林先生的藝術座標 黃寶琴設計師 攝影集名人推薦 34 PART 3 用故事•做事

3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多元型態影像之二 舉辦《凝視 齊柏林》巡迴發表座談會 《凝視 齊柏林–台灣的四維空間》攝影集甫出版,便遇上COVID-19疫情肆虐 全球,基金會仍於疫情緩和後展開巡迴座談,分別邀請啟發齊導演投入生態 攝影的作家劉克襄,及協助齊導演在2005年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台 灣最大規模戶外攝影展覽的李家維教授,以及資深藝評家蕭瓊瑞以美術館專 家的眼光點評攝影集,藉由不同領域專家的與談,深度凝視齊導演攝影作品 中的生態與藝術價值。透過巡迴座談,基金會期望延續齊導演信念,傳遞齊 柏林影像對台灣土地的改變力量,讓美麗畫面背後的故事被看見,讓讀者透 過美麗影像獲得啟發,同時也更加認識成立二年多的基金會及肩負使命,並 推廣「一本攝影集,一顆綠種子」公益募書計畫。 台大EMBA新竹校友會專場活動 2020年7月14日,台大EMBA新竹校友會率先響應發起《凝視 齊柏林》攝影 集專場講座,由齊導演之子、高中國文老師齊廷洹與生物學家李家維教授 對談。齊廷洹重新詮釋父親齊柏林導演的攝影集作品,從千禧世代的角度提 出在文明進化與環境維持的衝突中,不同的解釋與解讀。幽默風趣的生物學 家李家維教授帶來了在世界各地蒐集稀有熱帶植物保育計畫的紀錄影片,並 談起自己與齊導演初見時的相知相惜,講座精彩絕倫、毫無冷場。

跨世代的台灣地圖─台中場 2020年8月23日在台中場講座登場,齊廷洹與 作家劉克襄分享許多跟齊導演互動的小故事, 整場講座充滿感動與歡笑聲,隨著《凝視 齊柏 林》攝影集裡一張張精采的照片印入眼簾,對每 幀照片地名與背後的環境故事,劉克襄如數家 珍,而齊廷洹更感佩的說:「齊導演跟劉克襄作 家兩個人的心中都烙印著一張台灣的地圖,不 需要GPS,而這就是愛台灣最佳的詮釋!」 台灣20世紀有陳澄波,21世紀有齊 柏林─高雄場 2020年8月30日高雄場講座,資深藝評家蕭瓊 瑞與齊廷洹的精采對談。蕭瓊瑞所著之《戰後台 灣美術史》是戰後台灣美術發展的近觀之作,聚 焦於1945年以來在時代脈絡激盪中的台灣美術 事件、代表藝術家與其作品樣貌。講座中,蕭 瓊瑞從台灣美術史的角度看齊導的空拍攝影, 他認為,齊導演的偉大,在於不只拍下台灣的 美麗,也呈現她的哀愁。「我們有許多畫家、攝 影家,但誰以哀愁使我們警惕?他的名字是齊 柏林。」蕭瓊瑞如是說。 36 PART 3 用故事•做事

3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多元型態影像之三 推出〈逐岸行腳〉紀錄短片 齊柏林空間逐岸特展中的對話空間,引起許多觀眾迴響,並與徒步環島六次 的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的郭兆偉秘書長結緣。為實踐環境教育一步一 腳印的精神,2020年12月9日至13日,基金會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 會合辦,發起蘇花海岸四天三夜行腳之旅,帶著人們走在最接近海水的土 地上,並將過程拍成微紀錄片。 郭兆偉曾言道:「因為慢,我們的心才會靜下來,眼界才可以打開,才看得見 台灣的愛,聽得到,環境要告訴我們的聲音。」 齊柏林也說過:「當我們能用不同的視角看見台灣時,我們就已經在心裡面, 種下愛護環境的種子。」 如果說,〈看見台灣〉是齊導演從「高視角」播下的第一顆種子,那麼〈逐岸行 腳〉紀錄短片則是以「慢速度」,紀錄下蘇花古道與海岸從亙古傳來的訊息, 繼續感動著台灣。 逐岸行腳影片

多元型態影像之四 啟動「一本攝影集,一顆綠 種子」公益募書 《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於2019年聖誕節出版後,2020年夏天,基金會啟動 「一本攝影集,一顆綠種子」公益募書,獲得企業各界人士響應,活動共募集 1,157本攝影集,並於2020年聖誕節、也是齊導演冥誕三週年前,以「One for Future」精神,將攝影集送給全台灣圖書館及公立小學,正如當年齊導演 將〈看見台灣〉紀錄片送給台灣。 這是最有意義的聖誕禮物,誠如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致詞時提及,希望將這顆 綠種子撒向社會,尤其是校園各個角落裡,讓大家一起來關心,使齊導演的 精神能夠永續。齊導演的空拍影像總是能將台灣的美麗凝聚起來。這次在國 家圖書館舉行的攝影集捐贈儀式,全台灣22縣市圖書館館長與國小校長100 多人,從台北、新北乃至澎湖、金門前來共襄盛舉,當他們集結在台上,那 畫面令人感動得大呼:「這就是我們的台灣!」 38 PART 3 用故事•做事

39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多元型態影像之五 攝影集企業巡展 研揚科技企業藝術走廊 研揚科技成立的研揚文教基金會,從2000年起啟動「藝術走廊計劃」,從自 身企業開始,每月會與一位藝術家合作,在辦公室走廊上展出最具代表性的 十幅作品,多年來慢慢拓展,如今已在全台播下藝術種子,邀集60家企業, 每月在70間工廠、辦公室巡展,讓辦公室化身藝廊,企業員工就近觀賞藝術 作品。早期,研揚科技副執行長就曾邀請齊導演展出作品,更安排多場企業 演講,讓齊導演的理念遠傳。 多年之後,在勤誠興業陳美琪董事長的引薦下,基金會延續了齊導演與研揚 文教基金會的緣分,在企業藝術走廊加入齊導演的兩大系列作品:「見山與人 文攝影紀念展」與「海岸線攝影紀念展」,持續讓人們「看見」,進而體悟到關 懷家園土地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研揚科技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功開創了企業與藝術知性、企業與環境教 育的公益模式,更願意將此模式拓展至更多企業,歡迎加入企業藝術走廊行 列或於企業內部規劃「齊柏林─看見台灣」展覽,可洽詢研揚文教基金會或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讓齊導演的攝影瑰寶走入生活之中,在日常的潛移默 化中陶養環境教育性靈。

40 執行長的話 04 讓種籽.發芽 我們為環境教育所做的努力 近幾年來,環境教育受到大家重視。 學習自然科學、環境科學的知識是環境教育; 看一部電影、一場展覽、親近大自然是環境教育; 電廠、垃圾處理廠參訪也是環境教育, 甚至動手DIY、畫一張圖都可以是環境教育⋯⋯ 它可以是多元的,但目標永遠一致,點燃人們關心環境的火花,進而做出行動。 PART 4 讓種籽•發芽

41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透過齊柏林的影像推廣環境教育,向來是基金會重要的使命。如果 「齊柏林空間」是理念的基地,那麼「環境教育」就是翅膀,讓理念飛 出基地、飛進人們心裡。 為了落實環境教育,基金會發展出適合各年齡層學生及成人的環境 教育學習方式,為各個世代注入齊導演的高度和視野,散播環境保 護的種子。 而這一切,都 不能等。 透過各種方式 送到人們面前 。 齊柏林說,他 唯一能做的就 是把所看到的 一切,

環境教育發展之二 申請「齊柏林空間」環境 教育場所認證 走向永續發展的路上,需要的不只是一群人的全 力以赴,更重要的是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投入,凝 聚每個微小的力量,就能成為守護土地的力量。 基金會希望運用齊導演空拍影像那般溫柔而堅 定的力量,讓每位進入「齊柏林空間」的參與者, 透過基金會規劃的展覽或環境教育課程,點燃 捍衛家園土地變遷的熱忱,因此基金會正著手 申請「齊柏林空間」成為環境教育場所的認證作 業,期待提供觀展者一個更高品質的環境教育 學習空間及課程。 環境教育發展之一 靜規 態劃 展綿 館密動態互動 基金會持續將齊導演留下的空拍影像進行數位 典藏、建置完整資料庫,更活用影像進行環境教 育,透過選圖、影像故事介紹、議題探討、反思 引導,陸續舉辦以「山、河、海、城市、人文」 五大主題之實體展覽,展現台灣地景特色,點 出環境問題,將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並陳,也透 過主題講座,邀請不同主題領域專家與談,加 深觀展者印象,也挑選同地點不同年代的比對影 像、災害記錄,從美麗的照片中,挖掘出藏在背 後的污染,希望參與者不只看見問題,更能反 思自己,在齊導演環境影像記錄引領下,投入 友善環境行動。 42 PART 4 讓種籽•發芽

43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環境教育發展之三 「環境台灣」校園環境教育推廣 走進校園,與老師共組計畫聯盟 基金會除邀請民眾「走進」齊柏林空間外,更希 望把齊導演精神「帶進」校園。 自2020年起,基金會在勤誠、勤眾興業二家企 業、研揚文教基金會的陪伴之下,與雲林五所國 小攜手共組計畫聯盟,將齊導演空拍鏡頭下五大 地景影像:山林、河川、海洋、 城市、鄉鎮,延 伸為五檔展覽,分別在五所國小展出,同時邀請 老師以展覽為基礎,設計相關教學活動,讓孩子 們透過展覽,受到齊導作品的薰陶,將「山林復 育」、「海洋保育」、「水源保護」、「都會綠建築」、 「綠色能源」及「友善農法」等觀念在心田深根。 基金會將帶著豐富影像資源主動走進校園,成為 老師的環境教育夥伴,為下一個世代注入齊柏林 導演的高度和視野,散播環境保護的種子。 五大主題展 2020年8月14日啟動後,陸續完成了五大主題 展、五式主題數位教材。從高空視野逐步聚焦。 山的主題,孩子看見不同色彩的山林,認識山 脈、林木,體會保護山林的重要性;河流的主題, 帶著孩子看見河川養育的文化與繁榮,認識污染 源與保護之道;海洋主題則陪伴孩子認識海岸地 景、繽紛海洋生物;城市與鄉鎮主題,讓孩子認 識「家」,從飲食、居住、能源⋯⋯都是與生活 密不可分的存在。五大主題展是一個引子,讓孩 子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看見日常,才能種下 友善環境的秧苗。 多元媒材,給孩子愛環境的未來 下個年度開始,計畫聯盟將正式陪伴孩子學習、 認識家鄉土地。透過「主題展」讓孩子自主學習; 透過「見學旅行」開啟孩子的環境視野,用「校 園公播」引導孩子體驗空中的視角;「繪本競賽」 則匯集孩子的學習收穫,用多元媒材給予下一代 深刻的收穫。

環境教育發展之四 發展環境教育方案 生長在這片土地,從出生開始拿取我們需要的、丟棄我們不需要的,每一刻 都脫離不了大地的養育。環境教育是不分年齡的,從學齡前到樂齡,環境教 育都該受到重視。因此,我們希望不同年齡的人,都能在這裡得到合適的 學習,讓環境教育真正成為終身學習的一部分。2020年,我們設計了二套環 境教育方案,搭配「齊柏林空間」,延續齊柏林導演的精神,給參與者一個關 心台灣的契機,讓關注環境的態度可以成為生活一部分。 環教方案1:典藏台灣 數位典藏是基金會的重要使命,不僅是對齊導演信念的保存,也讓基金會有 了說故事的力量。「典藏台灣」方案是從數位典藏角度為成年人設計的教育活 動。方案設計讓參與者感受數位典藏的價值,並能透過影像穿梭於不同時空, 細細觀察台灣土地改變,像是由荒蕪到高樓林立的淡水新市鎮、福隆沙灘的 流失對照影像、九二一大地震後土地展現的韌性,都是台灣真真實實的經歷。 透過方案設計提供省思的機會,意義不單是典藏台灣的影像,更是將美麗的 台灣「典藏」起來和下一代分享。 44 PART 4 讓種籽•發芽

45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環教方案2:「從空中看台灣」卡牌遊戲 從遊戲中學習,最能讓人印象深刻。因此基金會設計了「從空中看台灣」卡牌 遊戲,結合了「齊柏林空間」的展覽、齊導演的生平、收藏及精湛作品,讓學 童透過卡牌遊戲,建立關注環境的態度,再運用空拍影像,讓孩子觀察發現 台灣的傷疤,透過科普、趣味與知性的卡牌遊戲,加深孩子對環境知識的 吸收,從小就建立對環境關懷的態度,成為一個懂得去愛這片土地的人。 每一套教育方案的設計需經過多次反覆討論、試教、諮詢、修正⋯⋯無數次 的循環才能完成,而這也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長期以來在做的事。環境教 育課程設計雖充滿困難,但我們不會止步於此將繼續前行,讓各年齡的人接 觸了「看見.齊柏林基金會」,都能獲得適性的學習,不只是觀展,也許是透 過手作、卡牌遊戲、一本好書,甚至是走讀行旅、講座對話⋯⋯讓參與者得 到深刻的感受,養成關注環境的心,攜手疼愛台灣。

46 執行長的話 05 在全家.愛家 我們與全家便利商店公益同行 對環境保護同樣不遺餘力的全家便利商店, 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秉持相同信念與堅持。 自2020年起,雙方攜手共同展開「全家一起看見台灣」五年關懷環境公益計畫, 以「每一個一元,都是一次看見」為核心理念, 讓小零錢匯聚成大力量⋯⋯ 「飛閱全家鄉」台東場講座 台東縣卑南鄉利嘉國小 PART 5 在全家•愛家

47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20 2020年10月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攜手展開「全 家一起看見台灣」五年關懷環境公益計畫,以「每一個一元,都是一 次看見」為核心理念,號召民眾於全台3,700多間全家便利店鋪,共 同投下零錢,並結合多媒體捐款機台與數位平台,將善款支持基金會, 透過下面四項計畫與目標,來投入環境教育的耕耘。 環境倡議行動一 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 延續齊柏林導演讓台灣持續被看見的精神,基金會將導演遺留下的 珍貴空拍影像,進行數位系統化整理;並將數位典藏成果,透過主題 性的策展規畫,加入環境教育的設計與互動,於齊柏林空間向大眾 展示。邀請關心環保領域之專家學者、意見領袖、影像工作者等, 舉辦環境議題講座。 10,000名學童,參與「看見台灣之旅」 基金會將齊柏林空間設定為以影像為主的環境學習中心,與行政院 環境保護署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培育環教種子教師,開發 教材教案,將此空間打造為更完善周全的學習場域。依據不同年齡 層,設計四款學習方案,並公益邀請全國10,000名學童來到齊柏林 空間學習體驗,帶領大家認識數位典藏價值,思考環保的重要,引 發友善環境的行動。 — 這必須是要有 共識的。 台灣未來對環 境的走向,未 來要怎麼樣的 永續, 齊柏林

RkJQdWJsaXNoZXIy OTUxMz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