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基金會2019年報

w w w . c h i p o l i n . o r g 2 0 1 9 工 作 報 告 在 影 像 中 , 尋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019 工作報告 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讓我們用謙卑的心,珍惜這塊土地 用關懷與愛心,維護和建設我們的家園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2019年工作報告書 2018.6-2019.12 46 視 凝 ︽ 版 出 影 攝 ︾ 林 柏 齊 集 44 幕 揭 牆 建 共 ︾ 山 . 燈 ︽ 42 片 影 ︾ 行 漫 路 海 ︽ 表 發 38 店 閃 快 益 公 林 柏 齊 32 壇 論 境 環 與 文 人 28 畫 計 ﹂ 育 教 境 環 ﹁ 26 畫 計 ﹂ 藏 典 位 數 ﹁ 23 座 講 列 系 ︾ 山 見 ︽ 20 展 首 ︾ 山 見 ︽ 17 ﹂ 間 空 林 柏 齊 ﹁ 立 成 16 告 報 果 成 作 工 08 ﹂ 會 金 基 林 柏 齊 . 見 看 ﹁ 於 關 06 話 的 長 行 執 01 話 的 長 事 董 在影像中,尋找改變的力量 02 03

62 單 名 謝 感 60 ﹂ 會 金 基 林 柏 齊 . 見 看 ﹁持 支 56 要 摘 告 報 務 財 54 畫 計 點 重 程 近 48 58 單 名 謝 感 56 ﹂ 會 金 基 林 柏 齊 . 見 看 ﹁ 持 支 54 要 摘 告 報 務 財 出 露 關 相 體 媒 48

世上只有一位齊柏林 2017年的春末夏初,我們失去了那個唯一 面對大師的殞落,難道只能換得詠嘆、惋惜與悲傷 「我跟台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 ? 現在開始,希望你我都是台灣土地一生一世的戀人! 在此,我們也可以選擇乘著風, 讓自己成為下一位齊柏林! 只有一位齊柏林 或者 每個人都可以是 再次 看見台灣 SEEIGN TAIWAN AGAIN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04 05 05

Our Land, Our Stories...

執行長的話 繼續為台灣的土地寫歷史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06 07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齊柏林離開至今日剛好滿三年,而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也兩歲了。 有時想想,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我願意支持齊柏林,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共同成 立台灣阿布電影公司?《看見台灣》超乎預期成為台灣影史最賣座的紀錄片,而老天安 排齊柏林在《看見台灣II》開鏡記者會後第二天,墜落在花蓮,永遠地成為天上的眼 睛,這是又出於什麼樣的用意? 命運的無常,無人能有答案,但以我對齊柏林的了解,我確信,他期望的不是我們的想 念,而是接下他未竟之志,繼續看見台灣,守護家園。 基金會成立以來,箇中過程不敢說血淚交織,但真的心力交瘁,為扛起這扛不起的使 命,走得很辛苦,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都是在一個信念下熬了過來:秉持齊柏林當年 的傻勁,延續他的理念,為台灣做點什麼,讓齊柏林帶領大家「看見」台灣土地的故 事,由基金會延續夢想「做到」扎根環境教育的承諾。 完成《看見台灣II》,尋找下一個齊柏林,絕對是基金會更重要的使命。而萬丈高樓平 地起,2018年至2019年,基金會完成了重要的扎根工程––透過群眾募資,集結全台灣 人的愛、8,052位共建人的熱情支持,成立「齊柏林空間」,一座屬於台灣土地環境的 影像基地。 以「齊柏林空間」為築夢場域,基金會終於可以按部就班將齊柏林遺留下來的龐大影像 資產,進行有系統的數位化整理與典藏;並透過主題策展,讓更多的人從更高的角 07

度,看見台灣–– 我們的家:2019年「見山」特展,看見台灣是世界少數的高山國家; 2020年「逐岸」,看見台灣12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接下來每年的策展主題,都會從 永續扎根,是為了傳承志業。2019年底,基金會從戰後台灣美術史的高度,重新編集 齊柏林的空拍攝影,出版《凝視 齊柏林:台灣的四維空間》攝影集,並發起「一本攝 影集,一顆綠種子」計畫,我希望能再次集結眾人之力,將攝影集送進各級學校、圖書 館,讓全台灣的孩子都能看見齊柏林為21 世紀台灣留下的影像紀錄。 影像裡有改變的力量,但要先看見,才可能改變。基金會正努力尋求資源,推動各項 志業傳承計畫–– 我們期望「齊柏林空間」成為全台灣孩子的見學基地;我們期望帶著 《看見台灣》走到台灣每個角落;我們期望串聯國際影展、專業影人,培育下一個齊柏 林;我們期望從《看見台灣》1.1、1.2、1.3開始,一點一滴把《看見台灣II》拍回來–– 雖然不曾想過,《看見台灣II》是齊柏林生命的終點,但,若這能成為2,300萬台灣人 共同參與的起點,或許就是老天召回齊柏林的深意吧!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執行長 謹識 2020.06.10 台灣地景各種不同面相來看見,敬請期待。

為完成齊柏林導演未竟之志,由齊導摯友、親人共 同發起,於2018年6月8日正式成立,並以「永 續、扎根、傳承、志業」為宗旨。 透過數位典藏計畫,有系統保存台灣地景地貌的脈 動,運用影像作品推廣環境教育理念,持續深耕土 地,延續齊導「看見台灣,守護家園」的精神。 未來,基金會將發揮守望環境的功能,喚起國人對 於捍衛生存環境的覺醒,讓每個世代都能把對島嶼 的愛與關懷內化為堅定的信念,為這塊土地積極尋 找下一個齊柏林。 2018.06.08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對外宣告成立。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08 09 09

25年、2,500小時的飛行,50萬張照片與上千小 時的影像素材,無可救藥的浪漫加上無與倫比的堅 毅,讓齊柏林成為台灣的翅膀、世界的眼睛!《看 見台灣》的震撼印象,宛若一股旋風,穿行過這片 土地的每個角落,一幅幅沉默的影像卻如同驚蟄春 雷,打開了我們未知的眼界,喚起了國土保育的作 為。 眷戀著大地、執著的傻勁,齊柏林再次背負使命, 透過海陸空的維度、跨國的視界,要讓《看見台灣 II》建立起台灣與世界的鏈結!然而,出機拍攝時的 意外,帶走了齊柏林以及他未酬的壯志。 有為者亦若是,是實踐齊柏林精神的唯一救贖,也 是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終極抱負!讓我們拾 起那散落在長虹橋旁的夢想,點燃心中的熱情,給 自己一雙翅膀,學習站在齊柏林的高度,讓世界看 見我們,幫台灣展翅高翔! 緣起_ 看見自己的翅膀 SEEING YOUR OWN WINGS 人從沒有翅膀,但有夢之人,總能不受桎梏的飛翔。 山河從不為誰上妝,唯有志之人,才能攫取掠影浮光、成就永恆印象。

有夢者總忙著改變,沒時間抱怨!即便傷痛,若不 起個頭、若不向前走,怎能扭轉世界、如何承先啟 後? 於是,台灣阿布電影公司(製作《看見台灣》、齊柏 林為創辦者之一)正式接下這個棒子,於2018年6 月成立「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讓齊導的 輝煌,能夠擺脫時間的束縛,陪著摯愛土地的四時 變化,一路悠長的行向遠方。 基金會希望結合有志者的共同力量,讓大眾能用不 同的角度看見自己的家鄉,匯聚不同的思維、相同 的正能量,在環境、生態、人文的平衡與相互提攜 間,實踐各自的夢想! 您可以說是接棒傳承,也可以稱它為志業延續,但 其實我們更想做的是,讓齊柏林的精神,能在台灣 生根、奮起! 接棒_ 看見 齊柏林式精神 SEEING THE SPIRIT OF CHI PO-LIN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10 11 11

與齊柏林一起追逐夢想的攝影工作 夥伴— 陳冠齊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12 13 13

使命_ 更多看見,看見更多 基金會致力讓齊柏林的夢想得以延伸,精神能夠永 續,用無聲的畫面,聆聽心內的寂靜,用衝擊的影 像,彰顯真正的台灣精神。 在口頭的承諾之外,愛台灣,不妨先從「看見」做 起!基金會要讓更多人看見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 愁,更希望成為2,300萬人的眼睛,看見更多真 實,傳遞美好的價值! 唐吉訶德般的散盡家財,愚公無窮匱也的熱情,讓 齊柏林成為我們的翅膀、台灣的眼睛,讓這片土地 的美撼動千萬個心靈,再化為百年樹人的教育,一 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支持_ 在看見之後 然斯人已逝, 如何承志?唯有行動, 才能改變世界! MORE SEEING AND SEEING MORE

齊柏林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飛入災區拍攝,目 睹台灣環境正在面臨的危機,又受到當年盧貝松 《Home搶救地球》紀錄片的啟發,因而下定決 心,不惜投入畢身積蓄及抵押貸款,自此展開台灣 首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的拍攝計畫。 基金會有感於齊柏林這種「再不做,就沒機會了」 的夢想和決心,以及他投入長達25年的心血結晶, 立志將齊柏林導演累積龐大的空拍影像資源進行數 位典藏整理,以保存台灣地景地貌的脈動歷程及珍 貴的文化資產。 齊柏林1990年進入國工局後,即以空拍方式呈現 高速公路與土地的關係,1998年起在《大地地理雜 誌》發表空中攝影作品,開始流露對環境關懷的志 向,此後終其一生不畏艱險,在空中用鏡頭完整記 錄著台灣土地與環境變遷的故事。 基金會除了典藏齊柏林空拍影像作品,使成為台灣 環境資料庫不可或缺的珍貴的資產,更積極尋找下 一個齊柏林,因此希望透過基金會這個交流平台, 聚集更多用影像記錄台灣的人,大家一起凝聚「珍 愛土地、關懷環境」的行動力量,共同守護我們的 生活家園。 永續 數位典藏計畫 傳承 尋找下一個齊柏林 宗旨目標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14 15 15

齊柏林曾經在一場通識教育的代課過程中,發現學 生們無論對於眼前的空拍地景是否熟識,皆興趣索 然;他當下即意識到,必須使用年輕一帶熟悉的溝 通方式,拍攝有聲光效果的動態影片,讓更多年輕 人願意關懷環境、傾聽議題。 基金會深知環保理念的推動需有打動人心的內容, 從教育著手更具事半功倍及長期發酵的效益;因 此,基金會將運用齊柏林導演影像作品的多樣內 涵,結合相關主題,規劃設計各種教材及教案,持 續深耕於土地、環境與教育理念的推廣。 齊柏林的空中攝影從平面照片演變到動態影片,而 繼《看見台灣》聚焦於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之後,更 籌劃以《看見台灣II》來突破地理限制,從歷史人 文、環境生態、資源使用等多元角度,探索並見證 台灣與世界無從切割的環境議題。 基金會會延續齊柏林以影像紀錄台灣土地的改革, 繼續以影像拍攝來記錄台灣的自然風土與人文民 情,將台灣的美麗推向全世界,並擴大土地與環境 關懷的視野,努力讓環保議題建構成為世界性的連 結,共謀地球村的世紀永續發展。 扎根 環境教育推廣計畫 志業 繼續記錄土地故事

17 2019.04.22 工作成果報告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16 17

為展翅翱翔尋覓一處飛行基地 基金會自設立後,即積極尋覓一個完善格局的空 間,能夠完整呈現齊柏林空拍畫面的大器視野、 經典美學及關懷人民土地的觀點,並透過各專家 學者的詮釋、大眾的參與,賦予作品新生命,以 實踐齊柏林導演所說的,每個人因為看見、認 識、了解,進而疼惜台灣。 在8,052 位共建人的支持下籌建展館 2018年12月27日齊柏林導演生日當天,基金會 發起「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希望能集結眾人之 力,將齊導的空拍作品永久留存於世,並號召更 多的愛,一起推廣環境教育、一起培育下一位齊柏 林;截至2019年2月28日,計8,052位共建人捐 輸超過新台幣2000萬元的共建資金,讓「齊柏林 空間」得以圓夢落成,設址於淡水老街後方的得忌 利士洋行後棟。 成立齊柏林空間

讓齊柏林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齊柏林生前一直樂愛淡水,曾說淡水是太美及太開 闊的地方,他空拍後特別喜歡從淡水河口返回台北 松山機場,眼光溯著大海、河口直到陸地,總有回 到家的溫暖;淡水是馬偕博士100多年前來台灣落 腳的地方,也是齊柏林百年後落腳的地方,基金會 希望齊柏林也能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聚焦於「台灣故事」的影像基地和築夢平台 2019 年4 月22 日,「齊柏林空間」正式面世, 基金會選在關注生態的「世界地球日」這一天開 幕,正呼應齊柏林關注台灣土地與環境的初衷。 未來「齊柏林空間」將定位在一個聚焦於「台灣故 事」的影像基地和築夢平台,並結合國內外生態環 境保護相關的影像創作者,透過交流合作與對話, 持續闡述及散播友善土地、保護環境與關懷生命的 真諦,希望在展現台灣島嶼魅力之餘,能夠同時對 環境保護政策發揮影響力,成為一個兼具展望性及 使命感的場域。 2019.04.12 柏林小徑- 民眾參觀留言 2019.4.22 齊柏林空間啟用,首檔特展《見山》開展。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18 19 19

整合開放空間並連結淡水在地特色 另外,在「齊柏林空間」於2019年世界地球日開幕的前 夕,基金會亦整合周邊綠蔭廊道,發展公共開放空間與在 地特色的連結及耕耘,在4月12日揭牌啟用「齊柏林飛 坪」。 「齊柏林飛坪」為一空間藝術裝置,係基金會與逢甲大學 建築專業學院創新設計系產學合作,以直升機與飛坪為創 作啟發,除了可以享受駐留與遙想的時光,也可以掃描孔 洞中的QR code,與齊導一起飛越博覽山海天田,飛坪台 架上並掛有許多參觀民眾所寫下的祈福木片,獻上滿滿祝 福對家園環境的期許,以及對齊導的深切思念。 「齊柏林飛坪」預計放置至2020年6月,接續進駐淡江 大學建築系,結合淡水在地學校、文化與環境藝術,打造 可以和民眾一起參與分享,具有意義與代表性的公共藝術 裝置。 2019.04.12柏林小徑及齊柏林飛 坪揭碑啟用

見山同時也看見台灣土地的故事 台灣屬高山型海島,有三分之二的國土都被山林覆蓋,連綿的山群連成一 道天然的屏障,也成就了齊柏林導演眼中「台灣最美的地貌」。 因此,基金會在「齊柏林空間」2019年4月22日開幕的同時,特別以 《見山View Above Mountains》作為首展主題,希望以齊柏林原初夢想 的起點,作為守護這塊美麗大地的濫觴,並從山的各種角度,傳遞台灣的 聲音、生命的故事以及土地的感動。 影像的生命內涵在於珍愛生活家園 《見山》特展是台灣山林故事的一場視覺饗宴,涵蓋「台灣是一座山」、 「玉山,飛越台灣之巔」、「記憶的黑盒子」、「閱讀,在風景之外」、「永 遠的家園」5大區域主題,每一區都可以瞥見齊柏林鏡頭中台灣土地與環 《見山》首展 2019.04.22-2020.07.19 山,是我原初夢想的起點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0 21 《見山》首展 21

境的風華,每一幀照片都是彌足珍貴而且難 得的高空俯視視角,讓我們能以不一樣的 高度,仔細端詳台灣高山雄偉俊奇的特殊樣 貌,並引領我們省思珍愛生活家園的意義和 價值。 用多元互動連結對土地與環境的關懷 《見山》集結齊柏林空拍的山林作品,以不 同形式介紹台灣豐富多元的山林樣貌、以不 同角度展現玉山的宏偉壯闊之外,同時也邀 請9位生物、氣象、飛行、地質、攝影等不 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線上專業導讀,再予以延 伸齊柏林空拍照片後面的精彩故事。 「巨幅投影廊帶」與「VR互動體驗區」讓 民眾身歷其境,貼近齊導飛翔於天際的真實 感受,並近距離瀏覽齊柏林眼中「巍峨的雪 白、常年的青綠、破壞的土黃」不同的山林 樣貌,而「環境劇場」的設置,則以高品質 齊柏林空間地球日啟用 吳念真:紀念實際行動開始了 延續愛台灣理念!齊柏林空間啟用 展出25年空拍珍貴照片 「齊柏林空間」進駐淡水藝術工坊 侯友宜:延續重視台灣生態環境精神 化思念為動力 延續齊導使命 【齊柏林空間】落成 持續守護家園 「齊柏林空間」首場展覽「見山」 地球日開展 齊柏林空間開幕 引領繼續看見 台灣[ 影] 淡水老街打造「齊柏林空間」 展 示珍貴畫面 齊柏林空間將啟用 重現看見台灣守護家園 典藏30萬張空拍影像 「齊柏林空間」淡水揭幕 齊柏林空間落腳淡水 盼成為有 溫度的影像圖書館 聯合新聞網 中央社 三立新聞網 民視新聞網 台灣好新聞 中央社 愛傳媒 自由時報電子報 客家新聞 中央社 出 露 體 媒 關 相 我原本認為,台灣的山只有兩種 顏色,一種是白雪的白,一種是 常年的綠,現在多了第三種,是 滿山遍野、殘破的土黃色,像是 大地的傷口。

大銀幕的規格,完整展現齊柏林珍貴的數位典藏空拍影像;未來更將廣納國內外環境影 像工作者的相關成果,以不同的視野,展開更多對話與可能性,共同關懷地球村的環境 與生命。 《見山》特展推出1 年多以來,參觀人數已達近30,000人次,導覽場次更突破480 團;更有70餘名志工朋友貢獻逾3,500小時,為參觀民眾詳細解說齊柏林作品背後的 深層意義。 以特展持續深化齊柏林作品的影響力 齊柏林空間在文化根深柢厚的淡水,串聯起老街上的藝術廊道,用無聲的畫面、影像的 衝擊,讓更多民眾以及來自各地的遊客,持續看見台灣,也讓齊柏林作品傳遞島嶼的溫 情與故事,能夠不斷地向全世界放送。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2 23 23

基金會未來計畫每一年都能夠推出一檔展覽,持續深化齊柏林導演的精神,以期賦予 社會不同的省思與啟發,2020年即將推出「逐岸」特展,將隨著齊柏林導演的視角, 循跡探索海岸線的生息與脈動,讓參觀的民眾能夠實際感受台灣海岸之美與待省思的 問題。 因為山而看見更遼闊的生命意義 為延伸《見山》展覽的核心,讓大眾一「齊」看見山,關懷台灣這片土地,基金會特別 邀請社會觀察家、出版社總編輯、策展人、新生代登山家、空拍飛行員與山岳氣象觀測 員等不同領域的戀山人及登山文化研究者,展開對話,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職 人,從齊柏林導演的空拍作品為出發點,引領民眾由各種方式及角度親近山群、深入感 受、自我探尋,最後將其感動與收穫,回饋給土地人民。 《見山》系列講座

《見山》系列講座於淡水「齊空間」舉辦,計辦理5場,每場開放60人報名,向隅者 眾,即使座位已滿,現場也有民眾臨時報名,爭取坐在走道間不願錯過,其中更有人連 續5場都參加。 在民眾與講者之間的問答分享過程中,《見山》系列講座讓齊導的空拍攝影作品,藉由 不同觀點串起彼此之間的共同感情,並以山為出發點,對應人類與自然的生命經驗,進 而獲得另一層面的領悟。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4 25 25

講座1:走實質的山徑,也走一條沒有路跡卻能看到更多的另類山路 講者:賴淑玲(大家出版社總編輯)X郭彥仁(郭熊,非典型登山者) 講座2:不只征服、不只美麗,而是自由!—說說現代人與登山者 講者:詹偉雄(社會觀察家) 講座3:在台灣高空的日子—齊柏林導演空拍背後的故事 講者:謝新添(玉山北峰氣象觀測員)X施建誠(前空軍救護隊飛行教官) 講座4:從步入山林開始—談論身體、自然、創造力 講者:黃鈺翔(雪羊,攝影家)X王耀邦(格子,策展人) 講座5:世界第二高峰 K2 Project—拯救靈魂的冒險經驗 講者:張元植(新生代登山家)X呂忠翰(阿果,新生代登山家)

留存台灣土地與環境的影像資料庫 齊柏林導演一生用鏡頭和影像,為土地請命、為環 境發聲,25年空拍歲月累積了超過50萬張空拍照 片和上千小時影片素材,見證著台灣地理、地貌及 生態環境的變遷,然而,匆匆離開的他,只整理完 成了8,000多張的照片,還有龐大的影像資產等待 著被更多關心這片土地的人看見。 影像數位化整理是重要且重大工程 為讓齊柏林這些未正式發表,鎖在防潮櫃中的資產長 久留存並加值應用,基金會啟動「數位典藏」計畫, 藉由屬性資料分類及資料庫的建立,系統性整理影像 紀錄,除了長久且妥善地保存外,更希望能在教學、 展覽、授權及研究等面向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數位典藏」計畫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6 27 27

影像數位化整理的工程十分繁雜,有賴龐大的人力及經費,執行步驟包括: 正片(傳統底片,無數位檔) 盤點正片、掃描成數位檔、影像處理(修髒點、色彩校正)、地景定位判 讀、邏輯性編碼、分頁造冊、電子化清單匯整、歸檔建立屬性資料(中文/ 英文屬性)、精挑上架。 數位相片 地景定位判讀、電子化清單匯整、歸檔建立屬性資料(中文/ 英文屬性)、 精挑上架。 影音拍帶 剪輯片段、精挑上架、定位地景判讀、邏輯編碼標示檔案管理、歸檔建立屬 性資料(中文/ 英文屬性)。 善用有限的人力與物力分類建檔 目前,基金會已找到適合的方法,將約10萬張傳統正片數位化處理(倘以單張 底片數位化外包成本700元計,總金額實難以負荷);超過50萬張數位照片的 分類建檔方面,除了招募志工,亦與淡水真理大學志工學生合作,每月約可整 理近2,000張,此部分志工人力會持續招募增加,會更積極加快完成。 另外,影片素材部分,經多方拜訪電視台、專業資料庫科技公司,日前終於 找到適合建置之影音資料庫方案;異地備份作業則蒙中華電信公司贊助,正 積極上傳S3雲端中,預計於2020年完成。 擴大台灣影像資源的多元應用 數位典藏計畫是基金會跨年度長期執行的重大核心工程,在按部就班達成之 際,也將建構成為台灣土地與環境變遷極為重要的影像資料庫,預期其相關效 益將包括: 典藏功能 建置包含數位化影 像及關鍵字等內容, 達到永久保存,不 斷更新。 展示功能 提供關鍵字及檢索 系統,讓使用者能 夠方便且有效率地 選取照片或影片。 教育功能 提供學習者可透過 影像資料深度自我 學習,教授者可從 中汲取素材編寫教 案、教材。 研究功能 提供研究者獲取特 定時期與地區之地 景地貌影像,方便 進行比對、驗證。

持續養成守護家園的生力軍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在經濟持續成長之 後,如何提升大眾環境關懷意識,共謀世代幸福生 活,無疑是另一個刻不容緩的百年大計。 基金會以「永續、傳承、扎根、志業」爲宗旨,透 過齊柏林導演影像作品數位典藏的核心計畫,有系 統保存台灣地景地貌的脈動歷程,希望延續齊柏林 「看見台灣,守護家園」的理念與精神,並加值運 用齊柏林影像作品的生命力來發揮影響力,多方落 實環境教育理念的推廣。 「環境教育」扎根計畫 永續、傳承、扎根、志業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28 29 29

淡水是齊柏林導演每次飛行回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更是基金會宣揚齊柏林 「看見台灣,守護家園」理念的舞台,希望透過齊柏林的鏡頭,讓更多的人看見他一 生懸念的台灣,這塊土地上真真實實的生態、生活與生產樣貌。 申辦環境教育場所認證作業中 目前基金會正申請「齊柏林空間」成為環境教育場所的認證作業,未來除定期推出主 題性策展內容,並將持續強化其周邊效益,串聯周遭的「齊空間」、「柏林小徑」等場 域空間,打造成為「齊柏林環境學習中心」,做為推動環境教育工作的設施場所。 設計研發環境教育專業性服務 齊柏林環境學習中心將透過影像記錄、環境資訊與議題設定為共構載體,將齊柏林導 演20多年來對於台灣土地的空拍記錄所展現大無私的誠摯關懷,設計研發成為深具 環境教育意涵的展覽、教案與課程,並提供民眾得以體驗、參與並學習環境教育的專 業性服務。 主要行動策略,包括:針對不同年齡層與不同性質團體,設計多樣化主題學習活動, 從國中小班級參訪、高等教育體驗到開發社會成人生活教育,健全完整環境教育課 程;培育基金會內部人員環境教育能力與素養,招募及培訓環境教育種子教師團隊, 未來並與企業簽署夥伴關係,增加學習中心教學人力;增加及改善環境教學資源之硬 體與軟體設施,以建立優化的學習環境與優質的教學模組。 齊柏林環境學習中心計畫

用孩子的眼光探索自己的家鄉 從教育扎根著手,持續推廣環境教育理念,始終是基 金會成立後一直努力的目標,其中,「小小齊柏林培 訓」更是傳承齊柏林環保關懷志業的一項重要計畫。 基金會環境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培育小小 齊柏林,希望引用齊柏林導演拍攝《看見台灣》的 精神與投入,帶領學童,透過空拍、紀錄、採訪、 編輯成一支又一支的環境影片,讓學童能夠學習換 一個角度來觀看自己所處生活環境的樣貌,也引 導、設計、注入學童說故事的能力,進而自小養成 人文關懷與多元思考。 用學童的方式來訴說家鄉的故事 小小齊柏林培育計畫每年將透過遴選找到適合的 學校帶領,並輔以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及師資投 入,利用暑假期間給予孩童培訓與教導。 小小齊柏林培育計畫 2020.07.01 小小齊柏林培育─馬鳴國小示範計畫成果發表會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30 31 31

參與計畫的學童將經由有系統的教材與課輔細心帶領, 於每年底舉辦一次影像成果發表會,同時,未來希望能 辦理「小小齊柏林影片巡迴影展」,藉此拋磚引玉,讓 全台各小學學童及家屬都有機會透過此計畫模式,計畫 模式,認識自己的家鄉、紀錄自己的家鄉。 台中馬鳴國小學童化身成為小小齊柏林 基金會在永豐銀行的贊助與支持下,共同發起了「看見 台灣,前進家鄉」—小小齊柏林培訓計畫,並在中興大 學「再造阿卡廸亞」USR種子團隊引薦下,選定台中 外埔馬鳴國小作為首波計畫的示範對象。 小小齊柏林培訓示範計畫鼓勵孩子們學習拍攝影 片,紀錄家鄉之美,並透過學童視角來推介社區特 色,同時藉由社區耆老分享生命經驗的故事,深化對 家鄉土地的認同感,以及對地方長者的價值表達肯定 與關懷。 為馬鳴社區的特色與歷史說一場故事 示範計畫由馬鳴國小六年甲班9位小朋友分工包辦撰寫 劇本、拍片及剪輯等工作,並利用午休、假期時段進行 勘景及拍攝,總計完成逾10小時的影片,最後再濃縮 剪輯成為8分鐘的紀錄片。 2020年7月1 日,《好山好水.馬鳴桃花源》紀錄片 正式公開,影片主軸從社區中的百年古厝、田野風光、 潔淨水源及信仰中心切入,並藉由耆老、里長等人的訪 談,為馬鳴社區的特色與歷史,說了一場相當精彩的故 事。

人文與環境論壇 921 世紀震災,廿週年的省思與期許 面對土地真相我們該有的省思與期許 1999年9月21 日,台灣經歷了一場20世紀全球最大的 海島型地震,齊柏林導演深知紀錄對於災後重建的重要, 災變翌日旋即租用直升機,為我們紀錄下家園滿目瘡痍的 震撼景象,之後的17個921,他始終堅持著他的使命–– 紀錄台灣山林的變化,述說生活家園的故事。 以震災前後對照剖析環境變遷樣貌 大地的裂痕會因為努力而癒合,台灣的震痛也會因為愛而 重生,齊柏林過去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拍攝紀錄同一個地 方的地貌遷移與人文演變,2019年適逢921 世紀震災廿週 年,基金會於台大應用力學所國際會議廳,舉辦「來自齊 柏林的叮嚀—921 世紀震災廿週年的省思與期許」論壇。 基金會從齊導25年、50萬張空拍影像中,挑選出10組 極具指標性的經典照片,包括南投的九份二山、九九峰、 集集、日月潭拉魯島,台中的大坑地區、大甲溪車籠埔、 豐原、霧峰光復國中、霧峰林家花園,還有雲林的新草嶺 潭,完整紀錄下震災前後的改變與復原樣貌。 傳承救災與重建過程所累積的經驗 「921 世紀震災廿週年的省思與期許」論壇活動,由高等 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黃榮村董事長主持,黃榮村曾任921 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他認為921 像是一把點燃人心的 火炬,我們必須從救災與重建的過程中學到經驗交給下一 代,建設韌性城鄉與韌性社會。 921 地震引發許多有關山河治理的爭議事項,因此,論壇 特別邀請長期從事與關注921 災後復建的6位專家學者、 前部會首長,以及參與社區營造、志工服務的民間組織代 表,進行公開論述及分享。 2019.09.20 921 世紀震災前、當年及13年後的南投 1997/1999/2012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32 33 33

主題1:從921 地震後山河面貌變遷,論國土開發及保育 災害關聯效應與中部四大流域整治、山坡地開發(李鴻源 教授) 自然工法與自然復育、台8與台8甲整治(賀陳旦 董事長) 環保政策與國土保育的衝突(詹順貴 律師) 主題2:從環保團體與社區整體營造,看台灣土地與未來願景 從空照景象看20年來台灣山河的改變(邱銘源 副執行長) 921 之後民間志工力量的展現(吳明慧 志工藥師) 921 災後重建與社區總體營造(盧思岳 理事長) 上半場論壇以國土開發及保育為核心,李鴻源教授指出台灣最需成立一個防災總署,專 責處理各種災害問題,而非分散在各部會;賀陳旦董事長認為照顧產業生技的前提是對 大自然的尊重,政府應該輔導用限量來發展品牌,用優化替代爭量;詹順貴律師表示真 正的永續工程應該是在人的心理,適地適性處理才能和環境共存。

經歷921 1999/2014 下半場論壇聚焦於社區整體營造,邱銘源副執行長呼籲除了日益加劇 的水、土、風自然災害,必須省思人類無限制的開發與超限利用;吳 明慧志工藥師期盼建置一個靈活的24小時災害應變指揮中心,並整 合民間慈善救助單位,暢通身心靈健康所需的聯絡管道;盧思岳理事 長闡述災禍如何轉化,關鍵在人面對災難、面對自然的態度,而災後 重建有賴社區成員與資源共同參與。 為世代永續發展尋找一個解方 921 廿週年論壇除對政府國土營造與自然保育提出了政策方向的建 議,並對台灣土地與未來發展的願景提供了具體建言,希望為下一代 的長治久安找到幸福出路。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34 35 35

來自齊柏林的叮嚀:面對 台灣土地真相 我們準備好 了嗎? 921 震災20年 齊柏林10 組圖看山林變化 齊柏林空拍地震前後 921 廿週年留下省思 921 廿年 齊柏林的叮嚀: 面對台灣土地真相你準備 好了嗎 921 二十週年論壇 專家籲 正視國土真相 聯合新聞網 台灣英文新聞 自由時報電子報 紀念921 世紀震災20周 年∼面對真相 展開行動 三立新聞網 東森新聞 中央廣播電台 報導者 【921 空拍影像】不只是紀 錄,更是島嶼的記憶── 來自齊柏林的叮嚀 出 露 體 媒 關 相 為擴及影響力,論壇不僅主動邀請相關學術單位代表參 加,並免費開放大眾參與,共計157位民眾報名;此外, 活動大廳特別安排將10組地震前後的改變與復原樣貌輸 出展示,並由事前接受訓練的志工當場為民眾解說,創造 更多交流與互動。 凝聚更多讓台灣正向改變的力量 為了讓「來自齊柏林的叮嚀」能有更多曝光機會,以喚起 社會大眾的省思,基金會在921 大地震20周年論壇活動 舉辦之前,率先邀請了10位地質、環保、特有生物保育 研究、建築、社區營造、文化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包括 王鑫、彭國棟、楊嘉棟、簡史朗、陳文山、盧思岳、詹偉 雄、邱文傑、賴志彰、詹順貴,針對齊導所拍攝這些受創 及蛻變的對照地景照片,進行專題分析論述,並將觀點與 建議編輯成冊,提供大家深切省思。 同時,基金會為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的合作夥伴之 一,希望藉由公共議題的深入探討,引領社會各界投入更 多的關注,努力讓台灣更好,因此亦匯集後述10位專家 學者的精闢見解,以及黃榮村計畫主持人及邱銘源副執行 長的相關論述,透過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官網,從國土 開發、自然保育、社區營造等不同層面,為國土與環境永 續發展議題,提出懇切的叮嚀與建議。 「來自齊柏林的叮嚀-921 世紀震災廿周年的省思與期許」論壇外,民眾 觀察地震前後的地貌變化。

37 921的集體記憶與 重新出發 黃榮村 九二一大地震廿週年 計畫主持人;前 政務委員兼行政院921 災後重建委員 會執行長、教育部部長、中國醫藥大 學校長;現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 長、台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與中國醫 藥大學生醫所講座教授 「南投—九份二山」 空照圖 多元教學教材 王 鑫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名譽教授 從九九峰看自然生態系 的演化與恢復能 彭國棟 前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 主任;現任暨南大學通識教 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面對真相展開行動 才是友善土地的開始 盧思岳 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理事長 豐原、記憶、921 詹偉雄 社會觀察學家 以對土地的愛 回應曾 經短暫而巨大的存在 邱文傑 大涵設計主持建築師、邱文 傑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36 37

地震撕裂大地 喚醒國人疼惜土地 楊嘉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 研究保育中心 主任 以時空的維度 鳥瞰Lalu島殖民到 正名的近代史 簡史朗 邵族文化學者 偶然?宿命? 避險 才是求生的不二法則 陳文山 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霧峰林家花園修復 空拍圖帶來宏觀的 視覺突破 賴志彰 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珍視山林自然資產 為 自己更為千秋世代 詹順貴 本全律師事務所 負責人; 前環保署副署長 「人」才是國土侵蝕的 關鍵角色 邱銘源 前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 行長、里山台灣紀錄片導演; 現任春雷創意顧問有限公司 副執行長、春雷環境學社 共 同創辦人

黃金店面不做生意挺公益 為延續齊柏林導演的夢想與精神,讓更多年輕人關心居住環境所 發生的問題,2019年9月,基金會在台北東區最熱鬧、來往人 潮最多的黃金地段,成立全台第一個以公民議題為主的「齊柏林 公益快閃1 號店」,由認同基金會理念的屋主展開1 個月不做生意 的計畫,無償提供店面,共同為社會盡一份公益力量。 齊柏林空間分身遍地開花 齊柏林公益快閃店以「921 大地震廿週年」為主題,從齊柏林導 演所累積的50萬張照片中,挑選5組極具指標性意義的地景照 片,對比地震前後的改變與復原樣貌,完整呈現921 大地震引發 的土地與環境變遷始末;並非再次勾起傷痛,但絕對不能忘記教 訓。 基金會同時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合作,於現場設置3支電 話,以「來自0921-147-159的留言」(921 大地震在上午1 時47 分15.9秒發生),讓民眾聆聽10餘則當年生還者、罹難者家屬、 老師、醫生等各階層災民的受訪聲音紀錄,讓對921 未有印象的 年輕人,感同身受當年的情形。 齊柏林公益快閃店 2019.09.06-2020.10.06 日月潭拉魯島(左/ 中/ 右:1997/1999/2008)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38 39 39

扮演公益資源交流與分享的平台 另外,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所成立、專注公共議題深度調查報導的非營利網路 媒體《報導者THE REPORTER》,亦擷取基金會提供的相關資訊與齊柏林公益快閃店 3支電話內容,在其「震變20年—翻轉台灣的921」專題中作一系列深入報導。 同時,由於齊柏林公益快閃店展出了當年受災者的採訪聲音檔,如蘋果日報、中國廣播 公司等媒體也透過基金會居間聯繫,採訪電話內容中的主角,分享現今的蛻變,再一次 還原921 大地震的歷史樣貌,並向社會傳播更多正向能量,讓我們得以對此一世紀震災 建立更深層的體悟。 舉辦公民講堂來喚起大眾省思 為傳達齊柏林「來自天空的叮嚀」,基金會在齊柏林公益快閃店開展期間,同時安排2 場「公民講堂」,主講的「春雷創意」邱銘源副執行長、盧建彰導演,皆為齊柏林生前 好友兼工作夥伴,希望齊柏林的叮嚀能喚起大眾省思:面對日益加劇的極端氣候,我們 該如何解決無限制開發與超限利用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齊柏林公益快閃店在台北東區見證921 地震帶來的土地變遷樣貌。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40 41 41

讓公共議題與社會關懷成為另一顯學 齊柏林公益快閃1 號店成功吸引許多年輕朋友,甚至是特 地帶著孩子前來學習了解的年輕爸媽,累計參觀人數達 2,388人。 基金會期望未來每一個「齊柏林公益快閃店」都能打造 為淡水「齊柏林空間」的分身,帶著齊柏林導演的使命 於全台駐腳,結合在地團體與地方議題,拋出更多省 思;同時呼籲商家與民眾,可以各種創意及方式參與社 會公益,使公共議題與社會關懷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及 了解,讓公益快閃店於台灣各處遍地開花。 出 露 體 媒 關 相 齊柏林公益快閃店現身東 區! 揭露921 地震台灣 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地產大戶劉媽媽家族金店 面 免費供齊柏林作品展 快閃1 個月 齊柏林公益一號店,東區 現身! 看見921 齊柏林公益快閃 店現身東區 齊柏林攝影展快閃東區 呈 現921 震後美與愁 ETToday 中華電視公司 台灣蘋果日報 看見921 齊柏林公益快閃 店現身東區 華視新聞 i-media 愛傳媒 客家電視台 中國廣播公司 【曾武清|新聞早餐會】 921 二十週年 傷痛很難忘 記 奮力走出陰影 學會面 對放下 讓愛繼續轉動 公民講堂∣盧建彰導演:當齊柏林起飛後 公民講堂∣邱銘源副執行長:來自天空的叮嚀

發表《海路漫行》影片 2019.10.23 台61 西濱快速公路( 將軍溪橋)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42 43 43

在海邊長年便利民行的一條高速公路 齊柏林在國工局服務期間,即開始長期空拍 高速公路,默默紀錄著交通建設與城鄉發展 的關係,12萬張影像史料,不但為國內高速 公路留下最完整的紀錄,更為台灣土地與環 境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見證。 在空中看見台灣最長的臨海大道 2019年,耗時30年的西濱公路主要路段陸 續完工,這條公路從新北八里一路迤邐至台 南七股,全程臨海而行,長約308公里,經 過10個縣市、35個鄉鎮市,沿途57條交流 道,因為不收費,有「窮人的高速公路」之 稱,也是CP值最高的「幸福公路」。 基金會授權,與交通部公路總局、台灣人工智 慧實驗室共同合作,將齊柏林導演的珍貴紀 錄,重新剪輯製作,推出《海路漫行》影片。 用齊柏林視角詮釋幸福公路的真諦 《海路漫行》主要介紹台61 線中部路段37 公里的沿線景觀,包括高美濕地、梧棲漁 港、大甲鎮瀾宮等周邊14處特色景點,讓民 眾可以從不同的視野,看見西濱海天相伴之 美,更重溫齊柏林鳥瞰台灣的視野。 透過齊柏林的空中視角,《海路漫行》重新 定位了台61 線西濱公路的價值,除了交通運 輸的基本功能外,更串聯人與人,還有人與 山、海、文化、宗教、觀光景點之間脈不可 分的關係。 出 露 體 媒 關 相 用AI 演算模仿運鏡、取景角度 公總西濱快影片重現齊柏林影像溫 度 齊柏林風格 「海路漫行」看見西濱 之美 AI 模擬齊柏林 空拍台61 線 「幸福公路」落實生活需求!台61 線擬設休息站 當AI 遇見齊柏林 全球首創360 度短片呈現西濱公路之美 齊柏林空拍、無人機360度影像 海濱公路靠AI 變身 ETtoday新聞雲 聯合新聞網 自由時報 中國時報 西濱年底通車》公路總局結合齊柏 林影像、AI 導覽沿線震撼美景 中央廣播電台 民視新聞網 風傳媒 中央社 AI 模擬齊柏林視角 拍攝台61 線西 濱公路有溫度

用行動集結愛與延續的力量 基金會成立後的首要任務,便是設置「齊柏林空間」,擴大齊柏林空拍影像作品的能見 度與影響力,由於展館建設成本高昂,故進行群眾募資共建計畫來籌措經費,同時也希 望集結群眾的愛與延續的力量,來建置台灣第一座以空拍影像為主的展覽館。 感恩每一個協助夢想傳承的朋友 「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透過四面八方匯集認同齊柏林理念的朋友,在短短2個月內 即順利達標,終能於2019年4月22日正式落腳在依山傍水、藍天與夕陽交錯的淡水 古蹟園區,置身渾然天成的美景中,繼續宣揚齊柏林導演的理念,讓更多人能夠一同愛 護台灣這塊土地。 為感謝所有共建者的大力支持,基金會特別以公共藝術型態,委由九典建築師事務所郭 英釗團隊承接設計,運用8,052位共建者的芳名,鐫刻完成《燈.山》共建牆,並於 2019年12月28日落成揭幕,邀集來自台灣各地數百名共建者一同點燈啟用,見證傳 承與感恩時刻。 《燈.山》共建牆揭幕 2019.12.28 「一本書、一面牆、一場電影」分享會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44 45 45

共建牆展現眾志成城的大愛精神 《燈·山》共建牆公共藝術的創作,乃以齊 柏林經典「聖稜線」攝影作品為發想,並以 剛硬白色鋁板材質,呼應齊柏林空拍所搭乘 的直升機,而聖稜線下那滿滿一行又一行形 似雪片形狀的位置,則刻印著8,052位共建 人的名字。 到了夜晚,牆面上直升機的霓虹燈亮起,點 亮了台灣山岳稜線,傳遞著共建牆的溫馨, 除隱喻自然環境的改變需要被大家看見,也 同時象徵只要集結我們共同的努力,就能持 續為這座島嶼帶來希望的明光。 出 露 體 媒 關 相 8052人共建齊柏林空間 燈山裝置 藝術照亮台灣 8052人共建齊柏林空間 照亮台灣 8052人贊助籌建齊柏林空間 「燈.山」共建牆照亮臺灣 「燈、山」共建牆淡水揭幕傳承齊 柏林夢想志業 8052人共建齊柏林空間燈山裝置 藝術照亮台灣 齊柏林空間啟用 匯集8052人支 持共建“燈‧山”牆 中央社 中時電子報 中天快點TV 青年日報 8052人共建齊柏林空間 照亮台灣 芋傳媒 東森 原視 大愛 延續齊柏林導演理念《燈.山》共 建牆揭幕 8052位共建人芳名錄

基金會為齊柏林出版的第一本攝影集 基金會在挑選齊柏林空間的《見山》首展照片時,驚艷齊柏林導演拍攝過這麼多未曾發 表的台灣高山照片,而齊柏林2015年最新出版的「島嶼奏鳴曲」亦將售罄,同時我們 欲將齊柏林的攝影作品規劃在美術館展出,故決定新編一本高規格的攝影集。 在齊柏林生日當天出版別具意義 歷經1 年的嚴謹選圖與編輯作業,《凝視 齊柏林:台灣的四維空間》攝影集終於在2019 年12月27日齊柏林生日正式面世。 2019年12月28日,齊柏林生日的隔天,《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在「齊柏林空間」舉 辦新書座談發表會,由齊柏林導演兒子齊廷洹先生擔任主持人,與國美館林志明館長、 國家地理雜誌李永適總編輯、生態工法基金會黃烈文董事長齊聚對話,希望讓讀者跟著 齊柏林的眼睛回顧並飛閱台灣,共同省思這片滋養我們成長茁壯的土地與環境,究竟該 如何永續經營及發展? 以不同維度來訴說台灣土地的故事 《凝視 齊柏林:台灣的四維空間》是齊柏林導演離世後的第一本攝影巨著,精選了齊柏 林25年來第一次曝光、多達127幅彌足珍貴的經典攝影作品,並從台灣的四維空間: 自然的器度、生命的廣度、土地的溫度、和諧的限度,凝視齊柏林在夢想與勇氣的淬鍊 下,一心引領我們看見、省思並付諸關懷,發現這塊土地箇中的故事與真相。 出版《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46 47 47

出 露 體 媒 關 相 透過《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不僅可以看見一個藝 術家如何在作品中留下認真飛翔並凝視這片土地的 痕跡,更是我們重新凝視他、理解他、懷念他,進 而延續他精神理念的另一種方式。 再次戶外播映《看見台灣》 2013年10月30日,3000人聚集中正紀念堂,欣賞 《看見台灣》戶外首映。2018年底,「齊柏林空間」 共建計畫啟動,原本目標找回當年因《看見台灣》 共聚中正紀念堂的3000位觀眾共建,沒想到收到 8052人的支持!基金會決定以公共藝術裝置《燈. 山》共建牆,見證這8052人匯集而成的力量。 《燈.山》揭幕當天,是齊柏林生日的隔天,而齊 柏林的心願,始終是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於是基金 會策劃了「一本書、一面牆、一場電影」分享會, 結合共建牆點燈儀式、《凝視 齊柏林:台灣的四維 空間》攝影集新書座談發表會,與《看見台灣》戶 外播映,邀請來自全台灣的共建者一同參與,除了 致上基金會誠摯的感謝,也象徵齊柏林的一顆初心 化為滿天繁星,以淡水為基地,帶著他的理念,邀 請全台灣社會一同參與、前進。 訴說台灣的故事 「凝 視.齊柏林」空中攝影 集28日出版 重新看見台灣! 回顧齊柏林攝影巨著 重新「看見台灣」!齊 柏林攝影巨著 今淡水 辦發表電影會 NOWnews Yahoo奇摩新聞 民眾日報 三立新聞網 共建牆揭幕暨《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28日 發表 《看見台灣》播映完畢,基金會所有同仁上台感謝8052位共建人。

氣候愈來愈極端,災難也只會愈來愈大, 當土地發生這麼大的變化時, 我不能袖手旁觀,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把我看見的一切,透過各種方式, 送到台灣人的眼前。 媒體相關露出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48 49 49

在資訊爆炸的當今社會,任何理念的宣揚,都必須 透過媒體推波助瀾,才可望獲致廣而週知的最大效 果。 衷心感謝所有平面或電子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力協 助披露基金會相關動態與新聞,讓我們的計畫內容 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讓我們的努力目標可以有更 多的響應與支持,共同為台灣土地關懷與環境教育 的志業攜手努力。 導演齊柏林的父母及家人出席記者會,感謝社會各 界對齊柏林的支持。 以《看見台灣》空拍紀錄片聞名的金馬獎導演齊柏 林,終其一生用空拍影像紀錄台灣土地與生命的故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立 2018.6.8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接續「看見台灣」下一章 以《看見台灣》空拍紀錄片聞名的金馬獎導演齊柏 林,終其一生用空拍影像紀錄台灣土地與生命的故 事,帶領所有人以空拍俯瞰視角重新認識台灣,卻 在106年因花蓮空拍意外而不幸離世,引發廣大民 眾的哀悼與不捨。 感念齊柏林導演未盡之志,齊柏林導演原來工作 團隊及林懷民、陳文茜、歐晉德以及台灣阿布電影 導演齊柏林的父母及家人出席記者會,感謝社會各界對齊柏林的支持。 在 影 像 尋 , 中 找 改 變 的 力 量 50 51 51

公司萬冠麗等人的努力奔波下,在107年2月籌組設立了財團法人「看 見.齊柏林基金會」,並且在107年6月8日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行成立記 者會正式對外宣告,期許延續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守護家園」的理念 與精神,以「永續、扎根、傳承、志業」四大信念持續努力與實踐,促使 更多的人以行動來保護台灣的環境,為台灣環境教育再效心力,並希望 「人人都可以是齊柏林」,努力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看見台灣的美麗。 在基金會成立記者會上,邀請名作家王文華先生主持開場,由歌手昊恩率 先領唱齊柏林生前最愛的「太巴塱之歌」,並邀請全場一起合唱,場面溫馨 而動人。接著,基金會藉由一支影片帶領所有人回憶齊柏林、了解基金會 的創始初衷。影片由齊柏林好友、導演吳念真旁白配音,他低穩感性的嗓 音,帶著所有人再度看見齊柏林帶給台灣的震撼與感動。 吳念真說他對齊柏林導演的所有懷念跟期待都寫在影片的旁白了,吳導 說:「我們惦記著他未能完成的願望,希望找到、養成更多齊柏林,未來 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代表向協助基金會成立的團體與個人致謝

RkJQdWJsaXNoZXIy OTUxMzM5